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意象之旅

核心概念
  • 質感構面的美感
  • 合宜的質感構面
  • 質感的生活運用
美感知能
  • 學生將知道什麼是質感,及材質先天的質地如何造就美感。
  • 學生將了解材質的美感是藉由搭配與運用找到最優的呈現方式。
  • 學生將了解質感如何影響審美生活。

課程概說

小時候我們在溪邊看到鵝卵石就毫不猶豫的撿起來觀察把玩。鵝卵石的重量、材質感、紋理、造型都可能是我們著迷的原因。隨著長大,我們對物件機能的重視,遠大於物件在心理上的意象感受,於是漸漸淪陷在缺乏美感的雜亂環境中。本課程希望重啟學生對生活物品的質感觀照,透過觸摸比較、實際運用、討論分享等方式,開啟學生的審美體驗,進而將質感審美知能運用於生活中。
學生將學習如何描述材料的質地所提供的心理意象。運用不同材質花器與植株搭配,反覆比較體驗,了解材質的運用、搭配與呈現形式,影響其最終的美感效果。最後小組學生選定一種材質分類,從居家生活中選取相關物品進行knolling排列創作,透過小組討論分享,發現生活中材質美感欣賞之可能!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對材料所提供的質感有更深入的體會,並學會具體描述材質的心理意象。
2. 學生透過實體操作的反覆比較、討論與分享,逐漸建立質感的美感意識。
3. 學生透過質感knolling創作,廣泛覺察生活中的質感,並將審美知能運用於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1. 大部份學生在材質探索之初,無法從物件的造型與色彩中抽離出對「材料」與「質感」的關注。因此學生對要帶什麼物品進行複合材質探索,感到茫然。但仍有少部份同學能掌握材質概念,因此老師能根據這些學生所帶物質進行比較,說明何者物件較能展現材質特性。不過,從另一角度來說,質感是物件表面質地,包含紋理、色彩、光澤感甚至是造型設計的總和所給人們的感受。除非把質感限定在「肌理」這個層面,不然在解釋上會比較困難,但肌理並非質感的全部。

2. 在進行複合材質探索創作活動時,學生雖然了解了「材料」與「質感」的概念,但只有少數同學能藉由質感的差異組合出質感美的創作形式。主要原因是因為創作活動本身還涉及學生所帶材料的種類是否足夠讓學生進行「反覆的」、「多樣的」的比較,使他們體認出「怎樣比較好」。此外,物件的排列也涉及「比例」與「構成」概念,使材質探索創作變得更為複雜。未來在進行質感構面美感體驗課程時,我應該把材料單一化,例如所有同學都使用可塑性較大的紙張、鋁箔紙等,藉由材料的加工與改造,使原始材料出現其他質感的可能。再依此經驗來推演其他生活中的材料如何經由加工形成新的質感經驗。但這種作法的缺點是,只針對單一材料作質感研究,生活中材料與質感的多樣性就難被探究。

課程規劃
  • 01
    物品、材料與質感

    以簡報及短片導入質感概念。

  • 02
    複合材質探索(1)

    教師以生活物品舉例說明複合材料的搭配運用及質感表現,學生自備兩種不同的材料(物件與背景)進行「複合材質探索」。

  • 03
    複合材質探索(2)

    學生自備兩種以上不同的材料。學生在眾材料中選取兩種材料(分別為「物件」與「背景」),在反覆比較與觀察中,選定最適合的物件進行質感搭配。

  • 04
    複合材質探索(3)

    針對複合材質探索創作歷程進行心得書寫及觀摩討論,從欣賞者角度敘述此件作品的優點及特色。

  • 05
    校園質感採集

    1.學生分小組,各組帶著手機或平板到校園進行校園質感採集。 2.每組學生以拍照形式採取至少20種材質,並把材質照片進行拼貼,完成六組材質拼貼照片。

  • 06
    成果分享與課程總結

    學生分享上週「校園質感採集」成果照片,並進行「猜猜看」活動。並介紹建築材料、材質與風格的關係,帶出環境永續議題,作為本課程的總結。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