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首先透過質感恐怖箱,讓學生做客觀理性的材質描述(厚薄粗細、膨鬆緊緻)與感性主觀說明(溫 暖、涼感、乾爽、黏膩),老師在進行質感定義的概念解說。之後則是設計情境,請學生選出合宜的下午茶杯盤組並說明原因。老師再介紹如何選擇合宜的材料,與學生討論好材料與壞材料。(例:實木是好材料?貼皮就很差?鐵皮是壞質感的代稱?)課程中老師將進行質感構面的概念解說,將質感概念中實在質感、擬態質感、虛構質感三類等,進行描述說明並對日常生活中,這三類質感進行蒐集。
最後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手機保護色運動,將質感美感中的真實/擬態/虛構質感進行創作,使質感美感進入學生生活中,進行質感視覺遊戲。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透過每節課程對質感知識的觀察、教師提問紀錄、小組的分組活動討論、個人回饋分享、活動照片等,使學生對質感有感。
2. 強化合宜質感選擇與搭配在生活的重要性,學生能實踐於生活,用之於生活。
教師課後省思
1. 第一節上水立方和好餓好餓的毛毛蟲時,在課堂上的空氣很凝結,學生對於這兩項的質感可以了解但卻沒有喜愛。後來緊急改了吳孝儒設計師的陶瓷作品及鐵窗花樣式的點心盤。同學透過實作翻模塑膠碗和點心盤的觸摸對由質感轉化有比較深刻的印象。
2. 轉換教學步驟,介紹花蓮新城鄉幼兒園、澎湖機場的停車棚,學生可以理解鐵皮屋美與醜的再加碼介紹學校周邊鐵皮屋街景對照日本街道上的鐵皮建築,學生對於居住的環境才比較有感。
-
01發現生活中的質感
質感恐怖箱:透過觸摸質感,讓學生做客觀理性的材質描述(厚薄粗細、膨鬆緊緻)與感性主觀說明(溫暖、涼感、乾爽、黏膩)。
-
02質感對對碰
1. 說明每種材料都有其特性,正確地使用材料,就能發揮質感的優點,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2. 每種質感都有其時代性與價值觀,如:塑膠碗(便利性\\不環保) 、漆器(身分地位\\濃厚文化感)。
-
03質感運用與轉化
1. 介紹質感建築物(水立方)與繪本(好餓的毛毛蟲);2. 介紹質感轉化:紅色塑膠碗與塑膠椅的變身。
-
04視覺遊戲大蒐集
著重介紹【實在質感】、【擬態質感」】、【虛構質感】三類。
-
05手機保護色運動 (一)
1. 觀察手機隱身處質感/顏色,如:象牙白牆壁、木紋書桌上、皮革筆記本上、金屬窗框、大理石地板等;2. 介紹3D列印、貼皮。
-
06手機保護色運動 (二)
整合質感構面的學習歷程,讓學生獨當一面嘗試設計質感手機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