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紙感大探索

核心概念
  • 藉由貼近生活的“紙張”為主題察覺質感之美
  • 合宜質感的呈現
  • 在地質感的美與環境永續的素養養成
美感知能
  • 理解質感是什麼
  • 質感與物品功能串連是否合宜
  • 材質與造紙的關係

課程概說

本課程透過生活中常用的”紙張”為出發點,帶領學生透過觀察、探索…等,不只是觸摸,更透過平板電腦鏡頭低倍鏡的輔助,用微觀的角度去發現紙張質感中細微的變化。認知體會到紙張其實有各款各樣,紙張的紋路、粗細、厚薄…等表面質感的產生,並能夠連接延伸出可見的功能,或帶給使用者無形的感受,或思考所處的在地社區產物,能做出哪些質感的變化。經由對紙張質感的認識,能夠意識到生活中質感對自身所造成的影響,同時能感受質感為物件所帶來的美。

美感預期成果

1. 透過發現探索紙質與生活經驗的聯結,了解質感與功能是息息相關的,未來在選擇物品上能夠更了解質感與物品功能本身的聯結與合宜性。
2. 透過對質感的探索與認識,未來在選擇物品上能更符合美感與需求。

教師課後省思

在第一節日常紙張的蒐集上,學生蒐集的紙張重複性高。大多為試卷紙或筆記本用紙。未來如操作此課程可多鼓勵學生於家中多留意觀察,發現較多元的日常紙張。而在手抄紙體驗部分,完全使用芒果纖維蒐集量很龐大,最後可運用紙漿做為部分纖維輔助。

課程規劃
  • 01
    發現生活質感

    從上一堂課的質感探索記錄,各組分享所觀察到的紋理與感受。教師從學生分享的過程及預備更多不同材質的紙張(粗細、厚薄、光澤、味道、新舊、透光度…等),從中引導質感是什麼。

  • 02
    質感是什麼

    從上一堂課延伸,加深對質感的認識。教師引導質感與功能的聯結,課堂中教師提供各式紙質(吸水度、防水防油、吃的紙張、導電與否、防蟲…等等),共同從紙張中探討與日常習慣的關係。從中認知質感因材料材質種類的增加,變化也越來越豐富。

  • 03
    質感與功能的關係

    經過前4堂課對質感的認識,體悟到質感與材料的重要性。教師於課前提醒學生準備芒果纖維,藉由教師的引導,取用在地物產素材融入紙質材料中,經由手抄紙技術的體驗,了解「材料」和「技法」是構成質感的兩個主要元素。

  • 04
    探索在地紙感-1

    取用在地物產(芒果)所產生的紙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擁有在地質感的紙張,視覺與觸覺的經驗給你甚麼樣的感受?可以運用在生活的何處?是符合功能需求的合宜,或是因產生出表面的質感而建議某物可以與此做搭配。請各組依自我生活經驗做質感聯結並分享。

  • 05
    探索在地紙感-2

    取用在地物產(芒果)所產生的紙張,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擁有在地質感的紙張,視覺與觸覺的經驗給你甚麼樣的感受?可以運用在生活的何處?是符合功能需求的合宜,或是因產生出表面的質感而建議某物可以與此做搭配。請各組依自我生活經驗做質感聯結並分享。

  • 06
    紙感與物品搭配的合宜性

    了解質感與功能的關係,教師引導學生開始嘗試將紙張與物品做需求合宜的搭配。準備三樣物品:自然物、食物、老物件及多樣紙材 ,請各組運用物件與紙材彼此的質感,討論功能需求的質感搭配、美感需求的搭配,體驗質感與物件搭配後產生出美的關係。

吳儲宇
臺南市立玉井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南市立玉井國中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