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實驗室

核心概念
  • 質感構面的美感
  • 發現生活中質感之美
  • 具有生活美感的鑑賞能力
美感知能
  • 質感的概念
  • 感官與質感之間的關係
  • 能欣賞模造的美感
  • 綠建築與對環境的永續影響

課程概說

課程以「質感」為學習要點,我們藉由觀察建物的材質,引導學生體驗建物組成的材料在視覺與觸覺上給人的感受,並且可以透過物體表面的質地,了解物質的組成成分,進而提升學生的感知能力,能夠區辨紋理質地的特徵,感受物質在光線下呈現的色澤、粗細、密度等特性,以產生美感經驗。
課程單元次序具有脈絡性,在實作上使用混和「矽藻土」(硅藻土)的混凝土,以1.使用不同材料混合矽藻土2.混凝土加入顆粒狀的添加物的方式讓學生感受材料質地的改變,引發學生對質感的區辨力,並以這種「單一材料改變質地」的方式製造半圓形與陀螺形狀的花器,除了饒富趣味性之外,可藉由植物的成長參與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對生活中的美感有更深刻的體悟。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從學習過程中體驗到質感的變化,理解質感對美感的影響。
  2. 學生能從操作過程中藉由感官欣賞與理解質感的細膩、粗糙…等影響質感表現的質材,並且領悟質感象徵的概念。並能影響學生的美感經驗與美感判斷。
  3. 學生能理解綠建築的概念,將來作價值選擇時能將環境友善、共生納入主要選擇考量。

教師課後省思

1. 每個人對同樣質感的意義感受差異很大(例:同一個石材牆面,有人覺得是豪宅有人覺得是鄉下農舍),這是由於個人觀察與生活經驗不同導致的狀況,建議先不要對教材來源有太多的說明,讓同學可以有比較多的發展空間。在思考衝突中可以發現同學問題所在與價值觀對審美的判斷,進而可以調整教學的方式與課程深度。

2. 因模具大多採用一次性餐具,不太環保,塑膠類的模具不易損壞,建議可取下後重複使用。

3. 陀螺盆操作比較複雜,失敗率略高,需要製模與較多的打磨時間,也可單獨拉出來做一個獨立的單元操作(或不要操作)。

課程規劃
  • 01
    質感區辨

    理解質感的概念,辨識質感的差異。

  • 02
    質感實驗室-質感比例

    藉由製作矽藻土皂盤觀察基底材料從粉狀>泥漿狀>固態的質感變化。

  • 03
    質感實驗室-質感配方1

    藉由製作多肉植物容器觀察並感受基底材料混合改變質地材料,質感上的手感與層次變化。

  • 04
    質感實驗室-質感配方2

    第三堂課課程的延續與修正、美感概念的補充。

  • 05
    質感實驗室-質感配方3

    第四堂課課程延續與修正-學生作品脫模與細部打磨。

  • 06
    植物安家

    藉由手作多肉植栽容器的美感體驗,學習如何提升生活美感,豐富心靈層次。學習綠建築的概念能影響生活環境的永續發展,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成為一種實踐力量。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