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校園質感改造計畫

核心概念
  • 從質感構面的學習增進美感素養
  • 質感的定義與美感的產生
  • 合宜地搭配與運用質感
美感知能
  • 質感的產生來自材料與加工,並須兼具實用與美感
  • 質感的美是多種感官經驗的整合

課程概說

質感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來自於生活經驗的累積,本單元期能透過活動設計,讓已具有基本生活感知經驗的高中學生,能進一步以感受「質材的美」與「質感搭配」所帶來的細微改變與差異,從自身用品、至日常用具質材的選搭,推至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的公共事務都能有感而美。本單元將以一個家用燈具的基本型,讓學生進行燈具基座與燈罩的質感改造設計,透過這個習作,鼓勵學生用心觀察與發現各種材質的美,並嘗試合宜地搭配材質來進行創作。課程中並安排城市行走的「質感訪察」活動,也嘗試將課堂中提供的原始燈具帶入各種空間中,來進行比較與探討。

美感預期成果

期待透過本課程,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時時留心質感的使用與搭配,體會質感運用得宜所散發的力。也能在本課程中嘗試處理與組合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質感,如紙張、布品,透過習作延伸到生活中如穿著服裝、家具飾品的選擇與搭配,更期許學生領會各種材質原始的質感美感,對個從材質衍生的情感記憶能夠更深刻感受。

 

教師課後省思

  1. 這次的課程設計中,選擇小檯燈來進行實作,對於喜愛動手但又無法進行太細膩操作的高三男生而言算是合適的。
  2. 檯燈改造材質的材料蒐集,對於高三下學期的學生而言,會出現很用心蒐集和無心上課兩種極端的狀況,而為了避免學生因為考試壓力無暇準備,老師還是自行準備了一些基本材料如竹枝、網布、棉花、繩索、噴漆等素材供學生選用。
  3. 老師在引導操作時,如何控制學生不過度改裝,在形體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專心以質感的變化來設計,是比較困難的。
課程規劃
  • 01
    紙質搭配習作與討論

    紙張的質感搭配體驗操作

  • 02
    質感的探究與討論

    認識與討論質感定義、質感的產生與質感

  • 03
    辛志平故居質感踏查與紀錄

    校外質感踏查學校日治時期校長宿舍

  • 04
    質感踏查與生活燈具的討論

    將燈具融入生活的觀察與比較,搜集燈具

  • 05
    質感燈罩設計實作

    燈具的質感轉換設計

  • 06
    質感燈罩設計實作與討論

    思考燈座與燈罩材質的選用與搭配

吳安芩
國立新竹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 國立新竹高中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