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最美的風景

核心概念
  • 質感的美感。
  • 發現建築的質感。
  • 用微觀的方式發現生活環境中質感。
美感知能
  • 思考質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 質感的功能性與心理記憶。
  • 分析質感內容的組成。
  • 質感運用的適切性。

課程概說

本課程實施於金門縣立金湖國中,教師現任教於新竹縣立五峰國民中學。

「最美的風景」其構想為讓學生透過家鄉風貌的認識去發現身邊美的因子,發現生活中所忽略的及忘了珍惜的美,進而觸發學生對於環境的重視與愛惜。課程從建築出發,讓孩子與建築產生對話,建築本身帶著歷史的痕跡留下各種不同的質感,經由質感的認識帶領同學體驗不同的美感,並且透過攝影紀錄發現美的歷程,同時也讓不同世代的居民,重新聯結起歷史的脈絡產生共同語言,並且開始發現及好奇自己成長環境中的故事及美的歷程,期望孩子開始覺得家鄉很美以及認識家鄉獨特的美。接著透過對於質感的認知,了解質感運用的適切性,再由製作質感牆的過程,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質感的重要性。

美感預期成果

  1. 藉由建築引起學生對生活環境的好奇。
  2. 透過攝影記錄自己發現家鄉美的歷程。
  3. 進階延續攝影的形式讓學生和環境(建築、街道等)產生新的對話,創造屬於自已與心中最美的風景形成不同世代美的串聯。
  4. 透過各種質感的練習,讓學生了解質感的重要與適切性。

教師課後省思

質感實作的材料選擇非常重要,必須排除色彩的干擾,課程實施的兩個班在製作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方式進行,706班是單純使用超輕土〈白色〉與工具刀,702班則使用多樣的素材〈非單一色彩〉,製作結果也差異很大,706班反而更專注在質感的問題當中,702班則相反,這是未來在上課時我需要多加注意的部分,要思考更多面向以免出現主題失焦的狀況。

課程規劃
  • 01
    認識家鄉的不同風貌

    請學生事先拍下住家附近街道的照片,探討從照片中發現哪些不同的建築。老師提供局部特寫生活中的質感,引發同學看到另一種生活環境的風貌。

  • 02
    用「微觀」發現建築另一種美,做成攝影記錄

    1.以〈質感恐怖箱〉讓學生分組討論其觸感與可能為何種物質。 2.讓學生思考質感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為何,以及質感的功能性與心理記憶的問題與討論。 3.說明如何用「微觀」發現建築另一種美,例如:校園。

  • 03
    分享用攝影紀錄發現美的歷程/說明質感運用的適切性

    學生在校園中尋找最美的質感,並以微觀方式進行拍攝。過程中需要思考與分析質感內容的組成,以及為何認為這樣的質感具有美感。

  • 04
    質感牆實作1

    分派學生不同的質感任務,教師準備不同質感的材料讓學生根據各組的表現主題來製作適切的質感效果。

  • 05
    質感牆實作2

    依主題來製作適切的質感,並且思考製作脈絡。

  • 06
    分享過程及評論

    將學生所做的質感成品排成一面質感牆,說明製作想法與為何選擇這樣的效果來完成質感主題。

黃惠
新竹縣立五峰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新竹縣立五峰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