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可見的植栽,以手抄紙的方式,發現天然植物的質感與色彩。
從生活可見的植栽,以植物染的技法,讓學生發現天然植物的質感與色彩。
帶領學生發現校園的鋪面材質,觀察其紋路,理解質感在不同場域中如何適切運用。
課程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以各種各種材質來表現麻繩球的表面質感。
配合學校規劃「我的未來宣言」吊飾,以皮件製作帶入比例、色彩、質感教學。
承接上學期美感課程,本學期計畫以金工單元,加深比例與質感構面的練習。
課程活動以質感與構造構面為主,帶領學生設計創作異質相生永恆筆。
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轉化。
利用食物擺拍探究生活中質感的呈現,再利用圖層置入轉換杯子蛋糕的質感,並能表達意涵。
認識校園植物,觀察外型,尋找秋天植物的秩序美感,學習美感構成,用植物構成排列組合,將其留在布上,加入單寧變化呈現自然美學。植物單寧可變色,加熱後保留形狀。七年即構成課程,學生理解植物印染美感。配合七年級生物與五感課程,覺知自然,認識植物構造,實際運用。
認識色彩味覺食物聯想,尋找可食校園植物,包括蔥、芳香萬壽菊、薄荷、野莓等,進行植物種植及色彩取樣、味道評估、香氣記錄,製作植物色票;學習咖啡和茶葉風味索引工具,運用色彩和文字表達味道,合作完成校園植物風味輪。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理解基本設計的原理,透由生活觀察美感概念的學習,進而實際操作應用。
提取環境色彩,重組分析色彩後,以壓克力、滴膠等色彩創作活動,體驗色彩於異材質間的流動變化。
認識月桃在原住民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了解月桃這個材料,並從中學習月桃的加工處理。
,本課程將帶領孩子整理過去自己的經歷,或展望未來的夢想。透過 比例、結構與質感的探索,將這些念想轉化成一座給自己的獎盃,在最後的展覽與頒獎典禮 肯定與鼓舞自己。
連結埔里歷史悠久的造紙文化,運用設計思考挑戰將紙漿製作成立體花瓶,並探索與嘗試不同質感所呈現的花瓶效果。
學生進行質感蒐集、觀察後,再進行聯想思考質感轉換的意義與想法。蒐集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物件,以呈現質感紋理來強調主題。讓質感採集融入在微型版畫創作裡。
以編織(自由織法)的方式將前幾堂課所實驗的質感編織起來,如杯墊與所選擇的器皿搭配,透過實作的編織體驗質感的組合。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將主題設定在校園中的樹木。從校園中樹枝的比例感受美感比例。再從校園修剪的樹枝中,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