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生活在充分運用科技的今日,機器、手機、軟體 APP 推陳出新,就像被科技資訊追著跑似的。希望透過美感教育-質感構面的提醒,回到較原始的狀態,重新找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質感美。
每日必經的街道、身穿的衣物、依靠的窗櫺⋯⋯等,都有它不同質感呈現的方式,只是太過日常而容易被遺忘。質感是視覺、觸覺及記憶經驗的總和,本課程透過蒐集質感元素,運用實物版畫技法,將質感肌理做出視覺平面的呈現,並將質感紋理轉化為內在情緒、感受,然後運用文字表達出來。
希望學生嘗試回到原始狀態,透過雙手與泥土的接觸,思考找尋任何捏塑、壓印⋯⋯等物理方式而成質感肌理的樣貌,親身經驗質感生成的過程。最後加入植栽等自然元素,了解生命與質感美存在的密切關係。
美感預期成果
- 能觀察感受到生活中的質感元素
- 了解視覺經驗及觸覺經驗對質感的影響
- 能欣賞質感肌理對物件產生的質感美
- 能感受質感的不同所帶來不同的內在感受
- 感知質感後能反思自身環境中生活器物的合宜性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堂課使用行動顯微鏡輔助觀察生活物件,當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表面被放大後,紋路肌理非常豐富,學生也十分驚喜。但要再請學生將觀察的紋路紀錄畫下來,從視覺觀察轉成手繪紀錄,少數學生不知如何下筆。於是在觀察過程中多引導學生說出觀察到的線條或形狀⋯⋯等等特徵,比如直線條很多、一圈一圈毛茸茸的⋯⋯等等,為手繪紀錄做口語的輔助,能更有自信地完成觀察記錄。
實作實物版畫體驗質感紋理時,少數同學仍會執著或將重點擺在「造型」而非「質感」,這時著重在質感的焦點可能容易失焦。當在課堂中發現這問題時,便不斷提醒學生多加探索體驗物件質感、材質的變化,而非外型。學生大致都能接收到要學習的目標而重新調整。
-
01能夠發現生活中存在各式質感。
教師準備多樣生活日常物或自然界異材質,引導學生視覺上的質感與觸覺上的質感。並討論質感的多種形式。校園質感拓印實作,從實作中經驗表面質感轉化為肌理紋路的過程。
-
02能夠蒐集質感物件,並學習實物版畫製作技巧。
從生活中觀察蒐集具質感肌理表面物件三件,透過實物版畫壓印技巧,呈現視覺質感,紀錄於小卡中。
-
03能夠將視覺質感肌理連結自身經驗,並能將其產生的感受透過文字表達出來。
運用樹狀圖整理文字敘述或形容詞,並在小卡中以兩句簡短詩句描述形容此肌理質感帶給自身的內在感受。
-
04能了解材料(土)與技法(捏塑與壓印),是構成質感的兩大要素。並體驗質感生成的過程。
藉由雙手與泥土的接觸,感受泥土材料的質感。並運用蒐集日常實物及拓壓的過程,在泥塑上產生新的質感肌理。
-
05能夠了解質感物件(陶器)與生活搭配合宜,能豐富生活美感經驗。
上一堂課質感陶器燒製完成。尋找合宜植物,栽種於質感陶器中,並相互分享其質感生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