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微觀質感再應用(111-1南投埔里國中)

核心概念
  • 透過觸拓印,促進對環境美感的親近和學習。
  • 開發學生對生活環境的探索,期待能了解環保再製或利用。
美感知能
  • 能體察質感並汲取質感的應用在畫面上
  • 由環境中去觀察物體的紋理變化轉化作品

課程概說

由課堂中引導,接著學生進行質感蒐集、觀察後,再進行聯想,並賦予該物件質感相關的關鍵詞,藉此去找出創作的起點,以利創作的彙整。
使用手機照相功能進行數位的質感紀錄。蒐集到的質感用線條進行呈現和組合,以達到接近關鍵詞的表現。
欣賞藝術家和視覺設計師(平面作品為主)的創作,請學生思考質感轉換的意義與想法。學生自行定主題質感關鍵詞並蒐集與主題相關的生活物件,以呈現質感紋理來強調主題。
質感蒐集入微型版畫背景;學生完成二階段微型版畫的作品後,以本次質感練習誌處理版畫背景的適當效果。讓質感採集融入在微型版畫創作裡。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使用顯微鏡頭觀察質感物件紋理,並找到相近的質感配對和分析彼此的關係〪
  2. 能欣賞質感的紋理之美並進行海報質感的練習〪
  3. 能轉化所觀察的質感紋理,進行版畫創作的背景部分〪
  4. 完成背景質感的初階表現

教師課後省思

在這門美感課程中,讓學生學習了關於質感的許多有趣概念和技巧,
並且能夠更好地理解如何使用質感創造出有吸引力的視覺效果。
透過這個課程,讓學生學習到了以下三個主要成果:

第一個成果是能夠識別和分辨不同種類的質感。
在課程中,他們學習到了許多關於質感的詞彙,如「光澤」、「紋理」、「粗糙」等等。
這些詞彙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質感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也讓他們能夠更好地描述和分辨不同的質感。

第二個成果是他們學習到了如何使用質感創造出各種不同的效果。
透過課程中的實踐和練習,學會了如何使用不同的質感來創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
例如,他們學會了如何使用粗糙的紋理來創造出有機的感覺。

第三個成果是他們現在能夠更好地應用這些技巧來創造出有吸引力的設計。
在課程中,他們學習到了如何將不同的質感應用到 Canva 網站中。
透過這些質感拓印的實踐,他們能夠更好地創造出具有視覺吸引力和質感感受的海報設計。
綜合以上三個成果,他們在這門美感質感構面的課程中獲得了有價值的體驗和知識。
這些成果將對他們未來的職業生涯和創作有基礎的幫助。

課程規劃
  • 01
    質感觀察

    1 透過〈鎖鑰孔〉的紙模去找出校園中有趣的紋理
    2. 透過手機外接顯微夾去發現物件的質感紋理變化
    3. 將發現的紋理質感記錄下來去找出生活中可以表現的質感

  • 02
    質感轉換

    1. 欣賞軟硬不同的材質被藝術家創作成品
    (木、石、金屬、纖維)
    2. 思考這些藝術作品,在質感轉換後的用意
    3. 定調自己的創作物件背景

  • 03
    質感印記—拓印質感

    1. 讓學生利用複寫紙去轉印記錄校園內的質感
    2. 將蒐集來的質感圖案,寫在學習單上
    3. 將四個拓印質感用Canva完成質感海報(先找框架)

  • 04
    背景質感—上

    將蒐集的質感排排看到底哪個適合? 選擇後分享→老師總結

  • 05
    背景質感—刻與印

    承上一節課決定的質感背景進行刻和印

  • 06
    質感在版畫創作背景的應用反思

    透過每個人微型版畫作品的反思報告,不僅可以更多觀摩想法也可以 轉換運用在教室公布欄的質感佈置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