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連結埔里歷史悠久的造紙文化,運用設計思考挑戰將紙漿製作成立體花瓶,並探索與嘗試不同質感所呈現的花瓶效果。
第一部分教師介紹各種花瓶設計建立初步概念後,分組讓學生抽取指定花材,引導學生探索花材的質感及各種教師提供的紙漿質感、廣興紙寮「台灣紙基因庫」。
第二部分各組依照抽到的負責花材,上網搜尋參考更多的花瓶設計樣式,小組討論決定使用的紙漿成分並繪製結構設計圖。
■ 花材:卡斯比雅、山歸來、圓仔花、麥桿菊、棉花、星辰花…
■ 紙漿原始成分:廣告紙、報紙、宣紙、考卷課本、有色海報紙…
■ 紙漿可搭配材質:植物纖維/玉米鬚/皎白筍殼、小碎石/沙土/落葉…
■ 質感:粗糙、光滑、顆粒、輕薄、厚實…。
■ 立體效果:簍空、瘦長、矮短、扁窄…。
■ 花瓶設計尺寸:長寬 15 公分、高 20 公分,但保留變更彈性
第三部分經過材料與結構的實驗後,各組間進行自評與互評。
第四部分進行紙漿花瓶設計的修正與再次實驗。
第五部分將最終成果公開展示。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生能觀察比較紙漿質感與花瓶立體造型的差異。
- 學生能體驗不同質感的效果,並針對花瓶條件作出適當的質感表現。
- 學生能透過實驗,探索如何將紙漿變成中空的立體造型。
- 學生能經驗一連串發現問題並將其解決的過程。
教師課後省思
- 教學觀察
1. 提供素材進行探索與觀察後討論歸納,滿有效加深學生對美感要素的體驗。
2. 從個人、小組、全班的交流層次安排,有助於學生思考自己觀點再透過交流激發更多可能。 - 反思與覺得可調整處
1. 時間上感覺不太夠,但回過頭來評估每個環節的必要性時,又覺得他們都有各自用來啟發學生的部分。
另外若無法連節進行,在紙花瓶製作部分會很為難。
2. 由教師準備這些觀察素材,挺耗費時間跟心力的。
3. 在結構製作上有考慮是不是可以給更多實際範例,但又擔心會侷限了他們的發揮空間。
-
01學生認識不同的花瓶造型設計。
教師透過圖片及實體花瓶,介紹各種花瓶造型設計。
-
02學生認識不同的紙漿材質及混合效果。
學生分組後抽取指定花材並探索質感。教師介紹廣興紙寮「台灣紙基因庫」,提供不同的紙漿組合,學生分組觀察並討論紙質與花材的搭配效果。
-
03學生能了解不同花瓶設計的造型與結構。
教師提供基本的花瓶造型,學生分組觀察並討論若要以紙漿製作,內部支撐結構可以如何安排。
-
04學生能嘗試用基本紙漿製作出基本花瓶造型。
分組實驗上週討論出的花瓶支撐方式。
-
05學生能依照負責花材,討論後設計出搭配的花瓶。
各組依照分配到的乾燥花材,選定適合的紙漿材料、進行立體造型與結構設計。
花瓶尺寸約:長寬 15 公分、高 20 公分,可彈性調整。 -
06學生能嘗試製作出符合條件的花瓶。
各組針對各自討論出的花瓶製作方式進行實驗。
-
07學生能針對實驗結果,提出優化方案。
各組調整原先的花瓶設計想法,提出最終版本的紙漿材料選擇、立體結構設計。
-
08學生能依照調整後的方案製作出符合條件的花瓶。
各組針對調整後的方案,進行最終的紙漿花瓶製作。
-
09學生能完成展覽佈置。
各組寫下製作過程中的心得與發現,製作成設計理念與展覽說明。
-
10學生能欣賞彼此作品並肯定自我創作。
各組完成撤展,並分享彼此在這次課程中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