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捻花惹草(111-1臺中神圳國中)

核心概念
  • 能發現單一材質的肌理變化。
  • 能發現適合於內容物屬性的器皿質感。
  • 能比較不同材質所產生的質感差異。
  • 能思考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質感表現。
  • 水泥盆栽欣賞(幾何風、簡約風、復古風...)。
  • 園藝設計欣賞(植栽的擺設、各式小石頭、小擺設...)。
美感知能
  • 色彩的搭配技巧(水泥盆的色彩、植栽擺盆色彩...)
  • 編織的技巧。
  • 捏塑的技巧。
  • 校園環境布置。

課程概說

「拈花惹草」的課程設計是處理生活中「花器與花草」的對話,體會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
課程將從「什麼東西可以當花器?」打開序幕,接下來學生們將處理花器的質感議題。
學生們藉由分組的討論,了解花器的功能與材質的可能性。各組可以從「鐵器、紙黏土 或免燒陶 土、水泥」這些材質中選擇,或是自己組別決定該組要處理的花器質感,利用減法 敲、磨、刷、刮;或是加法塗料等方式處理容器的表面材質,並為其花器選擇適合其質感的植物,表現整組的風格。
讓學生觀察記錄自己養育盆栽過程與環境。
課程進行中透過攝影紀錄歷程與改變,並透過展示與講述(show and tell)分享活動心得。

美感預期成果

透過花器的製作,了解各種材料的特性與合宜的運用,訓練學生辨別生活中美不美,欣賞生活中的美,進而創作一個個人風格美的藝術品。

教師課後省思

一開始的質感探索應讓學生選擇一種質感探索並發表就好,若要小組討論質感又要發表這樣就需要2堂課。
課程實作的部分也應該單純化就好,若要讓學生自由選擇材質,且要告訴學生不同材質的特性,這樣課程又須多一堂課講解不同材質的特性。
綜上所述會造成實作課程被壓縮,若要提升作品的精緻度就須增加上課次數。
所以這堂課比原先設計的六堂課約多出兩堂實作的部分,雖然最後一堂學生照顧植物的課程取消,
但學生拿回教室有些人還是非常用心的照顧植栽,之後去各班上 課還是有在班級的各個角落(前後講台、櫃子、陽台、走廊欄杆...)看到這次實作的植栽。

課程規劃
  • 01
    物件的功能性探討

    【器比花嬌】
    1. 教師於課前請每一位學生準備一件可以當花器的器物於課堂上分 享,整組討論花器的功能是什麼?所選 擇的器皿是否適合當花器?花 器如何使用,以及其為 何種材質。
    2. 嘗試為自己所選的花器進行質感描述,例如:凹 凸、粗細、澀滑、軟 硬、乾濕、冷暖;堅實與光亮、 平滑與溫潤、粗糙與厚重、光潔與剔 透、柔軟與細緻、彈性與韌性。

  • 02
    花器質感的挖掘

    1. 教師於教室備好「鐵器、紙黏土或免燒陶土、水 泥」等媒材的花器, 提供學生觀賞、觸摸。
    2. 教師準備 PPT(例如自製花器、花器質感),引導同學關於花器質感的表現,選定一種質感的花器(抽籤),各組完成此種材質的特色書寫。
    3. 請各組選出材質作為該組花器的主要材質,教師 建議從「鐵器、紙黏土或免燒陶土、水泥」中選出表現材質。(各組可自由決定)
    4. 教師說明下週要自製花器,可以使用回收物品作為容器,或是重新製作一種新的容器,請各組討 論需要準備的材料。

  • 03
    花器實作-變裝秀

    1. 請學生挑選適當的材質或以現成容器改裝進行花器 製作,並考慮花器的質感跟功能。
    2. 教師以簡報提供不同花器可能的材質表現技法,並 告訴學生可以選擇一種材質上不同質感表現,或是不同材質上的質感表現,基本上個人花器上要有兩種質感。
    3. 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老師給予的工具包(砂紙、鋼 刷、肉槌、錐子......) 製造或嘗試處理容器的表面質 感,利用敲、磨、刷、刮、壓印、塗料 等方式處理同 一材質。
    4. 引導學生利用現成容器,表現加上紙黏土或陶土後,比較不同表現處理方式所產生的質感表現。例如 黏土或陶土濕度的差異,或是利用手指、工具處理後 所產生的紋理變化。
    或是塗料上(打底劑)增加顆粒或 是亮光漆後所形成的不同質感表現。

  • 04
    花器展示

    1. 根據花器的質感選擇適合的植栽。
    2. 將植物移植至花器當中。
    3. 將整組植栽擺放至最具美感的狀態,並拍下照片。
    4. 將植栽帶回教室照顧,並觀察花器的設計是否合宜。

  • 05
    合宜的質感表現

    1. 請學生根據學習單的提問上台與所記錄的照片分享心得。
    2. 說明單一材質、加工處理過的表現材質是否有美感上的差異,可以討論是否單純的材質質感表現已具備合宜的花器美感。
    3. 說明植栽這一個禮拜來照顧的情形,主人在照顧後有什麼發現或心得,其中跟質感相關的是什麼?
    4. 各組票選最美的花器設計並說明原因。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