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的光球

核心概念
  • 記憶質感─用五官認識質感,記憶質感。
  • 觀察探索生活中符合功能需求的質感。
  • 嘗試創作質感的表現。
  • 能欣賞不同的質感美。
美感知能
  • 認識並運用黏土材質。
  • 能選擇、辨別所需的材料不同的質感。
  • 能將材料合宜的組合。
  • 能嘗試失敗並改進技術與方法。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活動設計引導學生發現質感之美為目標,kit1讓學生透過視覺觸覺嗅覺各種感官體驗不同質感的特色,kit2讓學生在校園裡探索質感,以拓印的方式結合觸感與視覺的經驗,來加深質感的印象。然後帶學生製作麻繩中空球,用各種不同質感的材質來表現球的外表質感,完成後再置入電子蠟燭,成為適切透出光線的質感球作品。

美感預期成果

期待透過課程,學生能發現生活用品的材質、環境中的各種視覺、觸覺質感之美。在觸覺體驗的過程中可以專注於各種材質在觸覺上帶給人的各種不同感受。進而練習運用各種不同的素材,組合成一件展現質感特質的立體作品。未來在選擇一件生活用品或環境建材的時候可以考量其材質及質感的適切性。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在質感的活動體驗質感,拓展對於質感的認知與想像,在最後有質感的光球創作中,引導學生思考除了直接表現材質的美感之外,有沒有可以可能透過手法的轉驛,將材質透過造型的處理,例如把這個材質捲曲或是揉成團狀,它的質感是否不同?或是不同材質搭配的對比性,來呈現更有變化和深度的質感的美感。

另外思考除了表現合宜的質感的美感之外,是否在創作的脈絡中,可以讓人解讀到更深層的公民意識的傳達或是批判意義。這部分是透過台灣藝術家吳怡蒨在2021/4/24-6/30 時在182ARTSPACE的個展《Dose or Doce》中這件作品,藝術家自己的介紹,以及購買作品人的解讀,來讓學生理解藝術家在創作時的公民責任,不是只有單純表現美感。

在質感的構面下的課程,能更進一步讓學去思索這樣的問題,並且能在日後欣賞藝術時,可以在作品的脈絡中去解讀與詮釋。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質感

    1.質感聯想接龍學習單、便利貼 由教師提供不同物件題目、由各組聯想材質及形容詞。例如:杯子 陶瓷、光滑的。 2.整合討論關於質感的描述。

  • 02
    直接感觸

    1.觸覺體驗箱 (不同質感的生活物件、體驗箱、眼罩) 由教師提供不同質感的物件,讓學生用手感受並說出來,同組同學以文字記錄。 2.整合討論關於只用手感覺的質感。

  • 03
    質感複製─校園材質蒐集

    觀察校園空間「拓印」體驗不同質感。

  • 04
    創作表現質感

    嘗試結合物件進行物件質感表現創作。

  • 05
    分享與省思

    完成不同質感的光球,並上台發表不同質感、美感的呈現特性以及製作過程的問題與解決方式。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