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識各種質感,強化質感運用之經驗;再從校園中抽取色彩,表現校園特色為題的平面創作。
探索紙張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美感、意義與目前台灣紙張印刷在質感上的運用思維。
從觸覺體驗出發,到視覺化的質感轉移,以多元素材的實作課程設計,讓學生能了解各種質感表現。
運用視覺、觸覺將質感轉化為文字進行聯想,以保麗龍板與批土嘗試創造質感,體會質感的變化是否有規律及方式可依循。
透過「質感再現」的方式,把葉子的豐富質感,透過紙材的處理呈現出來。
從校園質感體驗開始,讓學生以校園中的植物製作手抄紙,課程結合觸覺與視覺的體驗,讓學生瞭解合宜、合目的的質感處理。
本課程企圖讓學生發現質感在生活中的細微影響性,引用生活物件與環境空間來讓學生體驗質感運用的差異性與想像性。
本設計以「色彩」為主軸、「質感」次之,運用各種材質特點,設計出視覺饗宴的美食。
本課程活動透過六小時安排,建立學生對環境事物美感探討,讓學生從生活題材的經驗累積中探索美感學習歷程。
利用實物與影像介紹自然與人工表現的多元質感,讓學生實際觸摸不同的材質,感受生活中的各種質感。
從生活中搜集並轉化圖像進行絹印版畫製作,讓學生實地感受色彩的運用、圖與袋子間的比例、構圖的構成、與絹版的質感。
以名片設計作為教學主題,並提供不同材質的名片,以期學生能以適宜的構成設計名片,並根據需求選擇紙張。
透過生活環境中的實例,讓學生得以慢下腳步去觀察與發現街區之美,以提升對於學校、對於社區以致對於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之認同。
(摘要)
運用不同質感的材料,以現成物結合織線、布料包裹身體,扮演人物雕塑,藉由軟雕塑的創作設計了解質感的美感構面。
藉由《紙張的五個故事》操作來探索材質間的合作與衝突,藉由手抄紙製作作為質感體驗,分析不同質感間的差異以達成合宜之美。
學生將收集生活中可以取得的各種材料,分析其質感元素,並做成質感記錄卡。
從質感的意象出發,首先會藉由視覺以及恐怖箱的觸覺體驗,重新認識生活中無所不在的質感,並合作構思具有美感的椅墊。
本課程設計一些生活中的題材,來引導學生討論與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構面條件。
讓學生透過原住民的文化背景,藉由教學活動樹皮衣的實驗、操作、體驗,來認識原住民老祖宗所流傳下來的傳統寶貴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