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生活

核心概念
  • 學生能具備質感的感知與區辨能力
美感知能
  • 各種質感表現
  • 合宜的質感之美

課程概說

此課程參照漢寶德教授的如何培養美感一書及美感電子書的內容,以美感教育的發現為主的階段來設計活動。
以觸覺感受出發,讓學生去觸摸感受質感,表面肌理所帶來的觸感。讓學生實作,製作出粗糙、細緻、堅硬、柔軟、溫暖、冰冷、質樸、華美的肌理表現。並讓學生體會符合需求的質感,什麼是合宜的質感美。

美感預期成果

1.運用生活中各材質進行色彩、質感分析與討論,形成自己的質感概念。
2.學生能完成質感實作練習。
3.發現合宜的質感之美,從認知內化成基本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透過恐怖箱小遊戲引起動機,師生共同探討肌理與觸覺的感受,會比講述法來得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在做各種質感的基礎練習之後,再進行合宜的質感探討,學生會更有感受。最後選用以翻模法為例來當綜合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在製作模具的同時,可以運用到前面所學的各種肌理創造方式,表現在模具表面。

在第五堂課,將教室情境變為咖啡館,教師化身為咖啡師,為學生沖煮咖啡,教室瀰漫著咖啡香和輕音樂。將沖煮好的咖啡分別盛在紙杯和骨瓷杯中,引起學生好奇心,並向學生提問約會時會該選用哪一杯才好?學生一致覺得該選用瓷杯才有「質感」。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合宜的器物質感所帶來的美好感受,請學生思考有哪些器物質地不好(如粗製塑料產品),可以加以置換成更好的質感器物,讓生活有美感。

水泥翻模雖然比木工和陶工更容易操作,但仍有不少數學生無法成功設計出模具外型,需要由老師提供公版形式照著製作,做完外型後再進行肌理的創作。另外,灌模後需要時間乾燥,拆模後還需要研磨加工和上色,所以課堂時間會延長到八堂課才足夠。

課程規劃
  • 01
    記憶質感:從觸覺到視覺的質感記憶

    以觸覺感受出發,展現實體教材(紙、木、玻璃、金屬、織品等)讓學生去觸摸感受質感是什麼,表面肌理所帶來的觸感有哪些,由學生分組體驗與表達,最後教師將各組發表內容歸納與整理。

  • 02
    物體表面的粗細質地的實作體驗

    延續觸覺體驗,讓學生以黏土為材質在底版上實作,製作出粗糙與細緻的肌理表現:1.粗糙的表面;2.具有顆粒的粗糙表面;3.光滑細緻的表面;4.光滑且具有紋理的表面。完成後,在學習單上寫下材質帶來的感受。

  • 03
    物體表面的溫暖/冰冷質地的實作體驗

    物體表面的溫暖/柔軟質地的實作體驗,以綿麻布料、毛線與綿花為材質,讓學生實作。完成後,在學習單上寫下材質帶來的感受。

  • 04
    物體表面的華麗/樸素質感的實作體驗

    物體表面的冰冷/堅硬質地的實作體驗,以水泥與鋁箔為材質,讓學生實作。完成後,在學習單上寫下材質帶來的感受。

  • 05
    符合需求的質感:合宜的質感美

    物體表面的華美質地的實作體驗,讓學生在底版上以熱融膠槍或3D列印筆線畫上線條圖案,繪完後,以金色、銀色或珠光壓克力水彩塗繪表面。完成後,在學習單上寫下材質帶來的感受。

  • 06
    質感器物實作練習

    引導學生將前幾堂課所作練習延伸跳躍,以產品設計及空間設計的案例讓學生體會符合需求的質感,合宜的質感美。

陳世忠
嘉義市立北興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嘉義市立北興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