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手抄紙的質感語言

核心概念
  • 質感的美感
  • 友善質感處理
  • 生活環境中質感的可能
美感知能
  • 質感的意象
  • 質感的調和
  • 合目的的質感處理

課程概說

以質感為教學主軸:「自觸覺到視覺的轉移」、「質感是一種語言」、「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的視覺遊戲」,並適時加入其他美感要素。
在導入主題前,帶領學生進行校園五感之旅,先引導學生準備好五感去發現與感受所處環境之美,並經由「恐怖箱」的活動讓學生認識質感概念,通過觸覺去感受不同質感帶來的感受並能嘗試去形容。
教師介紹日常生活中富於質感創造的案例,利用「相對比較」的方式觸發學生對質感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有不同的感覺,啊!這樣比較美!並通過學習單的填寫引導學生觀察校園空間,以手抄紙實作課程結合觸覺與視覺的體驗,讓學生記錄觀察的所得。

美感預期成果

1.美感察覺力:啊!這樣比較美(能觀察到有些做法會更好)
2.獨立批判力:具客觀的美感素養,了解真正美感價值不盲從。
3.正向建設力:不停留於批評階段,有合乎經濟效益之具體增益想法。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進行校園質感影音探索之旅之前,應有攝影的基礎,才能在一節課的時間裡有充足的時間去真正的探索各式校園質感。另一個拍攝的困難點是氣候因素。
在課程四中,做襯底板配對時,因所準備的多樣質感素材並非單一色彩,而使得有主題失焦的狀況發生,在未來的課程設計上需注意。

課程規劃
  • 01
    質感初探

    以校園五感體驗,啟發學生對校園環境有不同的觀感與體會。並以「恐怖箱」的觸覺感知讓學生對質感有初步的體驗與認識。

  • 02
    校園質感探索之旅

    學生分組探索校園,嘗試觸摸與感受校園空間中各種不同的質感,以影音的方式記錄之。提醒學生收集各類不同質感葉片,做為下次製作手抄紙的質感素材。

  • 03
    小實驗─製作手抄紙

    教師介紹手抄紙製作流程,可加入不同質感元素,如有香味的水果皮、乾燥茶葉、新鮮花瓣等,完成個人手抄紙。

  • 04
    實作─製作「葉子的家」畫框

    引導學生運用上一節課完成的手抄紙、廢紙箱瓦楞紙與蒐集的素材製作「葉子的家」手工畫框。

  • 05
    實作─質感搭配,完成「葉子的家」

    老師準備各式不同質感的襯底材,請學生從中尋找一個底板,能與前次完成之畫面互相輝映,完成作品。

  • 06
    作品發表與欣賞

    作品展示、發表與欣賞,對作品進行反思與提問。

黃東芝
屏東縣立高泰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屏東縣立高泰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