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質感讓我有感

核心概念
  • 質感的美感。
  • 合宜的質感處理。
  • 生活中的質感多元化。
美感知能
  • 描述質感的質地。
  • 能透過質感選用的差異,了解運用的合宜性。
  • 能對生活的質感進行感知。

課程概說

本課程實施於金門縣立金湖國中,教師現任教於新竹縣立五峰國民中學。

有鑑於105學年度下學期的美感課程是以質感為主題,在實施過程中有許多地方可以再調整,因此決定新的課程仍以「質感」為主軸,以期有更好的教學內容呈現。本學期的「質感」課程設計目的在希望發現質感在生活中的細微影響性,例如:舒適與雜亂的感受與「適切性」有著密切的關係,教學過程引用生活物件與環境空間來讓學生體驗質感運用的差異性與想像性。

美感預期成果

1.能瞭解質感的差異性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以及質感運用的需求性。
2.能瞭解生活中質感的創造性與多元性。

教師課後省思

第一節和第二節教學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學生對於自己家鄉的生活環境的「新」、「舊」演變歷程與質感風貌的差異,產生興趣及更深一層的認識,過程中學生會開始述說自己家鄉的故事,並且表示鄉鎮的新舊變化之中,更加感受到該珍惜前人留下的珍貴資產,這一點讓我深深覺得增加了課程的價值,對於質感的合宜性這一點可以再增加多一點的時間說明與實踐。

課程規劃
  • 01
    生活環境中的質感多樣性

    學生透過老師事先拍照紀錄環境中各種質感的表現,了解所處生活環境其質感的多樣性。

  • 02
    「新」與「舊」─質感的表現

    將環境中各種質感的表現轉變成黑白照片,讓重點放在質感的表現,呈現出生活環境的「新」與「舊」的變化,請學生進行討論。

  • 03
    拓印練習1─平面質感表現

    帶領學生去觀察與拓印(鉛筆拓印)校園環境中不同區域的質感,於該節進行討論與總結。

  • 04
    拓印練習2─立體質感表現

    以免燒陶土拓印校園中不同的質感。

  • 05
    質感的選用及目的性

    1.說明質感的選用有其目的性,以及同樣的物品選擇了不同的質感表現則 產生不同的效果與美感差異。 2.以杯子為主題,學生討論設計與質感的選用及適用性。

  • 06
    質感的運用與分享

    1.以杯子為主題,學生設計質感的運用。 2.分享與總結。

黃惠
新竹縣立五峰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新竹縣立五峰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