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以設計之名──發現美

核心概念
  • 構成(主)/質感(輔)的美感
  • 文字資訊的配置(文字的構成)
  • 圖文配置的組合(圖文的構成)
  • 質感紋理、印刷後加工的觸感體驗
美感知能
  • 構成(主):點線面圖形之構成能力
  • 質感(輔):觸覺和視覺美感之連結能力
  • 好的設計所能帶給人的美好經驗
  • 設計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課程概說

藉由觀察生活中飲料店或常見的名片設計為出發點,教學前大量蒐集名片作為教學資源,透過比較、觀察發現店家不同的設計風格,並以分組分享和討論逐步塑造美感概念,提升學生的敏銳度。藉由教師引導排版中的美感,讓學生能提出批判思考和創意的可能性。本課程主要構面為版面的構成,挑戰一:將名片中文字資訊加以排列組合,挑戰二:文字和塊面或圖像的組合搭配,學生透過「做中學」激發美感能力的養成。此外師生觸摸名片,感受紙張的材質紋理,以期在最後的綜合練習──(構成為主,質感為輔):教師提供各種不同材質的紙張,以期學生能根據需求選擇紙張且搭配適宜的構成設計完成名片,創作結束後向全班報告和分享,給與回饋。

美感預期成果

觀察階段
1.從生活中能發現不同商家的名片設計之美
2.欣賞這些設計在生活中帶給人的美感體驗
3.感受不同編排構成和設計的獨特性
理解階段
1.從排版練習認知名片設計中圖文配置的重要性
2.透過視覺和觸覺感知不同材質的紙張賦予的生命力
3.能適切搭配名片的設計類型和紙張的質感
挑戰階段
1.學生能運用各種設計類型和多元的紙張材質進行創作
2.能有更好的設計構成能力
3.具有美感敏銳度能讓生活更美好

教師課後省思

教學觀察
在教學中特別提醒版面適當留白的重要性,但過去的排版習慣仍舊喜愛「豐富」和「熱鬧」的組合,在色塊或文字使用五彩繽紛飽和度高的顏色。完成作品有部分的同學透過欣賞他人再自我反思後表示,適當的配色所給予人的視覺感是清新舒服的,因此也能慢慢的體會何謂「less is more」的設計思考模式,由此可見老師在課堂上跟同學灌輸是非對錯的教學模式,不如讓學生自己比較體會和感受,從試誤中學習。
部分同學學會圖文排版後,開始著手嘗試在造型上求新求變,因而出現了不少相當有創意的立體、半立體的作品,可說是在教學預期外的驚喜,此外也有出現部分作品是依據現有名片改造,或是用剪貼的方式完成,完成類似拼貼風格的名片。
作品限制
本課程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文字和圖形的空間構成安排,利用書寫於投影片上易於做不同位置的安排組合,任意的變化位置、方向,類似於電腦中的滑鼠可移動物件的概念,但因課程無使用電腦製作,名片設計從文字書寫到圖形繪畫都是純手工,在作品展現上有些同學具有別出心裁的設計眼光,但因字不美觀而影響了整體作品的視覺美感,是較為可惜的地方。
未來教學
在未來的教學規劃中可考慮將名片設計納入自己課程常態性單元,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可以蒐集的名片素材相當多,可以透過觀察和比較發現何謂有設計感的名片,此外名片的版面較小,對於剛學習版面編排的初學者來說是相當合適的入門平面設計練習。

課程規劃
  • 01
    名片大搜查:發現名片設計之美

    觀察欣賞生活周遭中蒐集來的名片,找出自己喜歡的設計,並能說出為什麼,分組討論美的地方在哪。

  • 02
    構成探索Ⅰ(主標題+副標的練習)

    引導設計的版心和版界,體驗對齊vs不對齊的排版,體驗空間感的表現。

  • 03
    構成探索Ⅱ (圖形+主標題+副標的練習)

    引導版面中平衡設計的美感,第二節構成探索的延伸。

  • 04
    材質體驗:各種紙質的觸感 / 印後加工的特殊性

    體驗名片材質的特殊觸感,ex:厚薄、凹凸、肌理、紋路、粗糙或平滑等,紀錄並思考為何要有這樣的特殊設計,並介紹一些常見的印後加工處理。

  • 05
    動手實作

    構思創作作品,紙的選擇和設計類型的連結性,將名片內的文字資訊記錄下來用黑筆寫在透明片上,再將透明片置放於已設計好的圖上,可自由移動位置感受不同的版面設計,嘗試圖文組合位置的關係。

  • 06
    作品分享與發表

    欣賞並發現同學間設計的優缺點。

郭盈君
國立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 教師

任教於國立澎湖高級海事水產職業學校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