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這系列的課程,讓學生認識不同文化的紋飾藝術。因本校與印度學校締結姊妹校,所以從印度Henna彩繪藝術切入,讓學生認識其彩繪圖案的構成與背後的文化意涵,並更深入了解印度文化和體驗繪製Henna。
本課程主題為「光影隨形」。藉由複習一年級時學過的美的形式原理─反覆、漸層、對稱、調和、對比、均衡、節奏、單純等構圖方式,用色票、色紙剪貼,依照原理形式練習構圖法,經由到戶外觀察光影邊畫,與同學討論影子呈現符合哪一項美的形式原理,為後續小夜燈的製作有初步概念。
大村地處都市邊陲,有許多新住民,對於不同國家的認識,多有刻板印象,膚色是其中一個\r\n很重要的視覺判斷。希望利用本課程讓學生發現自己,建立正確的膚色概念。
本課程設計以「斷面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構成」、「構造」、「色彩」美感。
課程分成三大部分:一、構成概念的建立;二、色彩與自我印象與配色黃金比例;三、排版軟體的介紹
本次課程,以「裂織」概念與技法,結合校園植物手染線材,用適當的舊衣物解構重組再創新型態,透過編織轉換舊衣形式延續物命,並將手作織物帶入的日常,重現傳統工藝的美好。
人從自然而來,都市化後人與自然逐漸脫節。盆栽是現代都會人試圖與自然連結的窗口, 藉由盆器擷取一小塊自然的元素,讓盆栽裡的植物,啟動了人類最深層的原始記憶。
透過社區走讀,引領學生觀察、發現與感知生活周遭的色彩,進而探討環境中的色彩以及色彩的意涵與文化意義。
情緒感覺是日積月累的。曾經,一個個、小小的、沒有處理完整的情緒感受,會連結成一個牢固、難以改變的感受,並形成對自己的觀感,及對相似情境的解釋。藉由色彩視覺與心理感受的對應,對情緒有更明確的理解。
藉由一系列的課程引導學生發現並思考「美感」是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的,在觀察的過程中探討色彩在生活之中的運用、並且加上質感的不同所產生的變化,再藉由調色與配色的練習將色彩的概念與服裝進行結合,並且在服裝部分加入比例、質感的概念,讓學生在課程之後能重新思考、討論美感在服裝之中所扮演的角色意義。
美感從生活的體驗而來,也當用於生活!而色彩是美感的第一印象,所以我想要帶著學生透過認識色彩、挑選顏色和配色的練習,能累積對色彩的敏銳度,知道色彩間的關係,並且能理解顏色的存在和周遭的環境息息相關。
高一學生新的階段需要新的學習環境,希望利用第一個單元需要設計教室的機會,讓學生觀察現代藝術中的構成與色彩美感,並應用至每天都會接觸的學習環境中。
美感來自於生活周遭的一切事物!本課程設計希望透過環保議題與美感課程相結合,藉由課程之進行,幫廢棄玻璃瓶找到新用途,賦予新生命。
本美感課程與職業學校之商業、資料處理等學習作連貫。
教師引導學習,讓學生了解美感要素與條件,透過課程設計增強學生自身對美感生活經驗感受,以及加深美感對生活態度及品味的提升。
從認識各種質感,強化質感運用之經驗;再從校園中抽取色彩,表現校園特色為題的平面創作。
探索紙張的質感與色彩,以及實際生活中的文化美感、意義與目前台灣紙張印刷在質感上的運用思維。
以色彩為主軸,透過融入性色彩的實例介紹,理解色彩與環境的關係,並貼製於模擬教室縮小比例的紙板練習。
引導學生調出澎湖海灣及景點的專屬色票,希望藉此內化學生心中的美感與家鄉情懷。
學生認識台灣的色彩,了解色彩與環境的關係,理解色彩與自己的關聯並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