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設計與生活2

核心概念
  • 運用美的原則、點、線、面、體構成方法設計生活提袋提包
美感知能
  • 觀察認識服裝材質(棉、麻、化纖等)與織造技法(平織、斜紋、針織等)
  • 梭織、材質、提包結構設計

課程概述

源自日本江戶時代的「裂織」,因日本東北氣候寒冷棉花種植不易,棉布價格昂貴,在物資匱乏的情形下,人民將舊衣料撕成條狀權充緯線,再用地織機織布成衣以禦寒冬;是一種因應生活需求設計出來的實用織作產物,也是惜物愛物、循環綠工藝與庶民智慧的體現。
本次課程,以「裂織」概念與技法,結合校園植物手染線材,用適當的舊衣物解構重組再創新型態,透過編織轉換舊衣形式延續物命,並將手作織物帶入的日常,重現傳統工藝的美好。

美感預期成果

  1. 透過活動引導學生多元探興趣、培養自主學習習慣,並能分享創作理念、進行藝術創作的回饋反思,進而能終生學習。
  2. 創作作品、材料等,多用天然、可循環利用、自然分解之材料、減少一次性資材,透過計畫性消費、預防、減量、回收和再利用,並儘量避免製造異質的複合材質(例如化纖混紡棉麻線等無法拆解回收的"二次垃圾”),減少設計廢棄物產生。
  3. 讓藝術真正進入生活,提升生活美感品味。形成永續的美善循環,共同打造美善社會。

教師課後省思

  1. 校園植物手染線
    ●此次課程規畫第一堂課校園植物手染線,雖然暑假先行染色一批,但因選修人數較多,所需線材數量龐大,還是無法實現手染線應用於課堂上織布,故購買彩色細綿線,混合使用。
    ●植物染工藝工序繁複,需要花很多時間處理,但呈現的色彩效果雖不太能預期,卻也是迷人的地方,色調變化非常有趣。
    ●未來可以規畫單獨開設植物染染線課程。
  2. 織機與教室空間
    ●此次課程使用40公分簡易織機,體積不小53*62cm,但因選修人數較多,整經線時教室空間不敷使用,所以分成2大組,一組拉經線,一組剪緯線,下次課堂交換進行。
  3. 織布與舒壓
    ●學測在即的高三生,幾乎堂堂到課,說是織布能紓解學測壓力。課程每個階段說明或示範基本方法後,就可讓學生自由發揮,會有意想不到創意在其中產生,能看見學生自發學習的行動力與創造力,即便只是織成簡單的圍巾或是配色或是織品組織皆很有特色。
課程規劃
  • 01
    1.了解2024年15個最大的環境問題 2.校園植物手染線

    0 認識2024年15個最大的環境問題/我們可以做什麼
    1採集校園修剪樹木葉、花、枝幹/清洗秤重/加熱淬取染料
    2棉線、亞麻線精練/煮染(重複多次)
    3媒染劑(明礬/醋酸鐵)/(重複多次)
    4晾曬(不照日光數週)
    (校園植物--茄苳/棕色、福木/黃色、艷紫荊/磚紅色、使君子/灰綠色)

  • 02
    1.了解快時尚及其所帶來的環境衝擊 2.認識材質

    0討論快時尚及其所帶來的環境衝擊
    1認識服裝材質(棉、麻、化纖等)與織造技法(平織、斜紋、針織等)
    2 舊衣物收集注意事項(平織、斜紋組織較為妥適,針織易脫線較不適宜)
    3提包(袋)造型結構設計介紹(尺寸、比例、提帶、平面展開圖……)

  • 03
    線材整理與色彩計畫

    1提包(袋)造型結構設計(平面展開圖+色彩計畫)
    2經線/色彩搭配(依收集的緯線配色)
    3緯線/舊衣物分裂整理剪裁成線(寬度0.8-1cm)

  • 04
    整經上機/織布1

    1織布機介紹(塑膠扣等)整經上機穿塑膠扣操作示範
    2穿塑膠扣實作

  • 05
    整經上機/織布2

    1織布操作示範
    2織布實作

  • 06
    整經上機/織布3

    1收線縫法示範
    2收線實作
    3下機

  • 07
    縫製包體與提帶1

    1縫製包體與提帶操作示範(含內袋)
    2縫製包體與提帶實作

  • 08
    縫製包體與提帶2

    1縫製包體與提帶實作

  • 09
    縫製包體與提帶3

    1縫製包體與提帶實作

  • 10
    作品賞析

    1同學互評
    2教師講評
    3填寫課程回饋單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