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這一學期中搭配學校的老舊廁所整建的計畫結合色彩構面,讓孩子看見色彩在生活中配合文化、使用者、年齡層、性別、喜好、需求到整體規劃設計的選取,試著從生活中收集,觀察食衣住行育樂中的融入及使用,並能辨識色彩所代表的意義及在場域中被運用的可能性。透過實物的舉例、比對,找出在客庄文化中的色彩,運用紙張等白色載體的媒材材料與色彩的運用,及電腦的操作認識色彩與比例配置, 試著在廁所整建的議題中,讓孩子去思考色彩的可能性,運用教學及實體建置的觀察讓學生對於色彩和生活的連結、美在生活中的延續及未來性。從探索體驗出發到思考操作再產出,透過每一環節的連動,對美與色彩的連結能有更多的感受和聯想。
美感預期成果
1.能了解色彩在不同文化和的地域中所代表的意涵。
2. 能將收集的色彩加以運用並搭配出具有美感和意義性的色調。
3. 能將所學到的概念運用於現成物並加以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教師課後省思
1.這次的課程中結合校園廁所環境的改善,這樣的議題討論看見學生高度的參與度,因為與生活有高度的連結性外,能夠看到這樣的討論是能在生活中實踐的,期許設計的課程與生活的連動性能有更大的連結。
2.從議題的融入,看見其他共備老師的分享,有更大的感觸是在於課程操作後的反思,除了美的概念的傳遞外,對於生活背後的省思,學習的連結與生活中的運用,更期待在自己的課程裡,看見學習的內容能夠被學生轉化吸收後,反芻運用在生活上,這一塊仍需要汲汲營營地努力經營,讓學生學習有感,生活上有感的運用著。
3.從共備老師的學習單設計到整體活動的作品產出,從小的單位元設計到模組操作,加以運用到作品產出,一連串的學習連結,很佩服著老師們的創意和用心,在這一塊是未來在美感課程執行時要努力將概念轉化成圖像且可備操作的可能外,學生在學習時能清楚的了解學習的概念。
-
01認識不同區域、象徵民族的色彩。
1.透過色相環認識不同區域(緯度、國家、位置)2.色彩分佈及比例上的搭配的不同。3.不同色彩在不同的物件上各民族中所象徵的意義是什麼?!4.使用簡報圖片做上述概念的比對。5.請同學回家拍照收集記憶中屬於客庄的色彩。
-
02認識客庄、社區、學校的色彩。
1.將學生上傳至通訊軟體的影像及教師所蒐集的課程資料共同討論交流。2.在課程討論中引導色彩的歸類、色彩於性別中的運用、色彩在文化中所代表的意義。
-
03色彩經過渲染對比色和類似色間產生的狀態觀察,也能發現色彩比例分配的協調性。
運用紙的紙材配合水和水彩渲染的特性,將收集到的色彩二至三色彩搭配。
-
04將收集的色彩作明度和彩度調整,感受色彩的變化,作為後續色彩使用的參考資料。
使用電腦將收集的色彩做彩度及明度的變化。
-
05從調整完的色彩中選取色彩套用在設計圖。/從色彩的運用中,能理解色彩是營造氛圍的關鍵,如何讓色彩具有畫龍點睛之效果。/能了解少即是多、適切即是美的概念。
1.使用電腦將選擇的色彩搭配廁所使用的需求,依設定的比例將色彩運用在配置圖裡。2.在練習色彩搭配時,依使用者的年齡、性別及與整體校園環境搭配時,試分別在選色上會有什麼樣的差異性。
-
06學習造型轉化和色彩結合的運用。
1.將從客庄文物和飲食中的形體轉化。2.使用橡皮擦雕刻拓印製作小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