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1.淺探美感思維:
建立學生對於美感共感的認知理解視覺藝術課程追求個人主觀情感表現的差異。
2.建構引導、發展、綜合活動循序漸進的美感主題課程:
(1)以青少年階段注重的外在服裝作為主題切入,透過制服議題討論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2)以「服裝的比例調整」「膚色與衣著色彩的配置」發展課程主軸,運用觀察比較與試驗策略,聚焦討論美感構面,
(3)尋求共感並兼具個人差異化特質的綜合練習作結。
3.從抽象概念到具像思考的輔化:
兼顯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能力,課程進行中循序漸進將抽象練習轉化具象思維,學生經由觀察試驗建構美威的抽象概念•並以具體形式的討論銜接轉換,印證美威原理,
4.帶得走的美感能力:
將比例、色彩與生活課題結合,將美感概念實際落實運用於生活中。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習者透過比例與色彩建立衣服穿搭美感意識,並進一步實踐於生活場域中。
- 開發比例、色彩與衣著的主題學習手冊。
- 發展由點到線至面的美感課程模組,接續基礎設計選修的加深加廣課程。
教師課後省思
1.認知領域的提升
經由觀察、學習成果、訪談與問卷資料,顯示學生在美感的認知領域有顯著提升。在課程實施歷程中,教學者透過對學習者的觀察與理解,並觀測學習單的完成度與課間討論狀態,皆能從模糊的美感認知,逐步進入到可談論美感原理與並進一步分析。
在構面中的認知領域教學,因學生在國中的視覺藝術課有色彩單元學習經驗,對於基本的記憶、理解層次有較佳的表現,如色彩三要素、類似色、互補色、調和色等基礎色彩學知能,但越往應用、分析、評鑑的層次數值卻遞減,顯示對色彩進階的整合使用能力較弱,教師可適時增加舉例與色彩練習。而比例、結構、質感及構成構面的記憶層次數值,教師應清晰說明構面之定義架構,以便為高接的認知能力遷移打好基礎。
2.技能領域的提升
經由觀察、學習成果、訪談與問卷資料,顯示學生在美感的技能領域有顯著提升。學習者普遍能透過操作展現美感的技能運用,學習成果達到評量指標的B級,A級加B級的學習表現,在各模組中皆達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數,而未有學習者落於E等級。
在構面中的技能領域教學,顯示基礎技能的操作表現較佳,複雜的高階創作則較弱,需要較為頻繁的示範與練習,但質感構面的卻呈現相反的狀態。色彩構面透過教學可以使其高階的創新技能大幅度提升,其他五構面以基本技能的進步較多。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技能領域的教學中,應針對操作流程的說明更加詳盡,或進行分組學習、補救教學,以顧及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習者。
3.情意領域的提升
經由觀察、學習成果、訪談與問卷資料,顯示學生在美感的情意領域有顯著提升。透過前、後測問卷數據顯示,學習者對於美感的情意領域,原本就抱持較開放的態度,經由學生課後訪談,課程有助於他們意識到生活中的美感經驗,並也樂於延續課程內容實踐於日常,傾向比例隨著表現程度佳的學習者而提升,但亦有學習者學習成就不高,但卻對美感的情意與審美抱持正向的思維。
4.綜合分析
經由觀察、學習成果、訪談與問卷資料,顯示,顯示美感教育課程能提升學生各方面、不同學習背景、性別學生在各構面的能力。
而女性學習者透過美感教育課程之進步幅度優於男性,未曾接觸美感教育的學習者進步幅度優於曾經接觸過的學習者,在課室現場需注意差異化教學。
-
01比例構面的認識
生活案例:學習者觀察學校制服、臺中國家歌制院制服等案例,討論同樣的服節透過不同的身形,造成不同視覺或受的原因, 抽象思維:比例的概念說明。 生活運用:制服穿著比例的實際量測觀察,如:制服線衫紮與 不紮、褲子寬版與窄版等變化,造成的視覺心理感受。
-
02比例的觀察與試驗
生活案例:網拍麻豆、偶像明星拍照身型修長的案例討論。 抽象思維:個人身形比例的量測,理解頭身比例關係。 生活運用:透過制服穿搭比例的調整·修飾身形比例的視覺感受。
-
03色彩構面的認識
生活案例:個人衣櫃色彩檢視紀錄。 抽象思維:基礎色彩學1。 生活運用:觀察個人喜好的色彩與心理感受。
-
04色彩的觀察與試驗
生活案例:個人膚色(冷膚色、暖膚色)的觀察紀錄。 抽象思維:基礎色彩學2。 生活運用:個人膚色與衣著色彩產生的視覺和諧搭配練習。
-
05比例與色彩的整合練習
生活案例:分組提出具服裝穿搭美感觀點的案例討論。 抽象思維:個人身形卡比例、色彩的綜合配置練習。 生活運用:尋找符合個人比例、鷹色搭配的服裝·彰顯優點、 隱藏缺陷,並提示與布料質感的關係。
-
06Runway Show
生活案例:分組進行主題 dresscode走秀。 抽象思維:分組旁白介紹搭配理念。 生活運用:分組回饋,並討論比例/色彩在服裝外的生活美感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