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戀戀中港溪

「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色彩的幸福之境

在本單元我們讓同學有重新思考龜山土地的可能。在充滿許多以「坑」為名的村落,就是「山間谷地」的龜山區,觀察、蒐集各地學區土壤的顏色。用土壤的色彩認識夾在長庚醫院和龜山工業區之間的龜山區歷史風貌,運用土壤的色彩製作顏料,重新建構在地的色彩記錄。

美色愛上身

以實作經驗為主軸,以『衣』生活向度色彩相關的織、印、染為主要探索內容,讓學習者經由手作發現能出現在身上的色彩相關元素如何製作與展現有實際體驗,累積生活美感基礎。

慕色關渡,再現自然美

由攝影探索關渡之美開始,再讓學生經影像軟體之探色棒,檢索影像色彩之檢色分析並做成電子色票。學生分組討論,分享自然景色的色域分布、色調的情感與色彩美感為何。學生並以「關渡色域」色彩意象融入教室色彩改造美化教室。最後,學生利用果凍練習色彩配色計劃,且進而利用花菓凍的製作,封凍自然美色創造生活食之美學。

調出南港色

觀察南港高中校園內的特定顏色,找出校園內綠的的多樣變化,蒐集完成後,以水彩複製該顏色,在紙卡上塗佈一個色階。藉此完成自己的相似色色票。

走在新竹

關於色彩與構成的應用練習,透過合宜的資訊分類歸納,並進行視覺化的版面構成,並配合色彩美感能力,整合運用到地圖的創作上,設計出屬於竹中人認知與關注的空間地圖。

彩色魔法方塊

帶領學生透過對汐止的人文地標景觀探索,進行色彩的覺察、感知與記錄,喚醒學生對於生活周遭環境的細微觀察與深層感受,並且搭配PANTONE色紙膠帶,進行色彩的分析歸納與標示。

研色*色彩現跡

課程讓學生明白植物在環境裡中的色彩與陽光與水分的互動,藉由收集植物研磨色彩與刷色,觀察植物葉綠素與葉黃素花青素變化,並且拍照記錄存證,並注意褪色狀態與色彩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