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中港溪」為本校的校本課程,與社會科和自然科領域進行跨領域課程合作,以中港溪地景為主題,以學生對在地環境的認同引發學習動機。實作學習以「構成」為主要美感構面、「色彩」「比例」為輔,讓學生進行具在地特色的文創商品,以餐墊、鉛筆袋、環保袋三種,每人選擇一種為設計主題。
本單元聚焦於色彩構面的美感素養教育,首先引領學生認識「色彩意象」的概念,並藉由觀察校園空間配色,發現、認識色彩在生活中的運用情形,開啟客觀體察色彩美感之門。
北港國中地處台灣民間信仰重鎮北港鎮,深厚的歷史文化脈絡給予民間藝術極佳的靈感與舞台;本課程以花燈製作為主軸,帶領學生用美感的角度一探傳統技藝的光輝,並探索將傳統技藝轉化成當代的語言。
藉由讓北港街區的色彩屬性分析其優劣並產生美感變化,從中得到質感提升的美感體驗。
在本單元我們讓同學有重新思考龜山土地的可能。在充滿許多以「坑」為名的村落,就是「山間谷地」的龜山區,觀察、蒐集各地學區土壤的顏色。用土壤的色彩認識夾在長庚醫院和龜山工業區之間的龜山區歷史風貌,運用土壤的色彩製作顏料,重新建構在地的色彩記錄。
以實作經驗為主軸,以『衣』生活向度色彩相關的織、印、染為主要探索內容,讓學習者經由手作發現能出現在身上的色彩相關元素如何製作與展現有實際體驗,累積生活美感基礎。
由攝影探索關渡之美開始,再讓學生經影像軟體之探色棒,檢索影像色彩之檢色分析並做成電子色票。學生分組討論,分享自然景色的色域分布、色調的情感與色彩美感為何。學生並以「關渡色域」色彩意象融入教室色彩改造美化教室。最後,學生利用果凍練習色彩配色計劃,且進而利用花菓凍的製作,封凍自然美色創造生活食之美學。
使用Pantone色彩系統作為色彩認識的學習工具.發揮學校特質.運用校園色彩引導學生了解生活環境色彩的配置與合宜性。
以 Andy Goldsworthy作品為靈感,經由觀察落葉的色彩,能對大自然的生命有更多的尊重,並試著觀察並使用色鉛筆再現這些色彩。
以本校主色紅色規劃此課程,從探索、理解色彩的系統性、分析對話關係,進而引導致校園周遭的環境色彩搭配。
觀察南港高中校園內的特定顏色,找出校園內綠的的多樣變化,蒐集完成後,以水彩複製該顏色,在紙卡上塗佈一個色階。藉此完成自己的相似色色票。
關於色彩與構成的應用練習,透過合宜的資訊分類歸納,並進行視覺化的版面構成,並配合色彩美感能力,整合運用到地圖的創作上,設計出屬於竹中人認知與關注的空間地圖。
茶為大梨山地區在地特產,從茶色變化中找尋不同的色彩,融合在地文化與原住民的文化素養、表達色彩與地方認知相呼應,進而與在地環境、文化結合,構成新的色彩學習素養。
本教學單元設計以本校校園照片為起點,引導學生運用PANTONE STUDIO作為選色工具,觀察校園環境色彩。
帶領學生透過對汐止的人文地標景觀探索,進行色彩的覺察、感知與記錄,喚醒學生對於生活周遭環境的細微觀察與深層感受,並且搭配PANTONE色紙膠帶,進行色彩的分析歸納與標示。
不論是設計還是廁所佈置,顏色搭配得宜都會讓整個空間增色不少,但是在運用色彩時,常不之如何配色,而依個人喜好習慣的色彩配置往往易雜亂且失序也造成時間及資源浪費。
課程讓學生明白植物在環境裡中的色彩與陽光與水分的互動,藉由收集植物研磨色彩與刷色,觀察植物葉綠素與葉黃素花青素變化,並且拍照記錄存證,並注意褪色狀態與色彩變化。
引導學生觀察校園內的植物色彩調性,跨域結合生物學科知識了解成因,並透過實作萃取顏色,製作校園專屬的秋季植物色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