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高顏值食尚風

核心概念
  • 色彩構面的美感
  • 合宜的色彩構面
  • 色彩的符號性、代表性
美感知能
  • 色彩學的基本知識。
  • 顏色彼此的性質關像:相同色調和衡突色話的視覺效果。
  • 顏色如何搭配才會好看。
  • 色彩組合具有符號性與代表性。
  • 擺盤的基本形式和原則。

課程概說

美食的理想標準是「色香味俱全」,色彩影響人們對於食物的食慾和心情,是甜品最直接的表達,它可以使甜品看起來讓人垂涎三尺、平淡無奇,或是令人恐懼。尤其是在這個視覺效果至上的時代,食衣住行育樂各個層面都和色彩息息相關,熟悉色彩意象與良好配色能力成為顯學;而且隨著傳播工具的快速發展,某些色彩組合跨越特定區域、特定文化史,逐漸被符號化,或是被賦予特定的名稱,具有鮮明的代表性,以至於對色彩風格的認識越來越重要。
本課程活動設計利用學生喜愛的點心製作引發學習興趣,搭配遊戲、觀察、討論、體驗等多元學習方法,幫助孩子覺察到「色彩意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性,明白影響我們色彩認知所牽涉到的兩個因素:生理層面—視覺對顏色的反應、心理層面—外在環境形塑的美感經驗。學習色彩學的基本知識後,透過生活中具色彩美感的經典案例,探討各種色彩構成與風格。最終結合社區資源,採用斗南特產—彩色馬鈴薯為食材,引導孩子應用合宜的配色原則操作代表色,製作人見人愛的「療癒系」風格彩色馬鈴薯泥球沙拉,培養學生美的意識。

美感預期成果

  1. 覺察到色彩意象影響我們的審美判斷。
  2. 具備基礎的色彩學知識。
  3. 能分辨生活中的物品或景觀是使用相同色調或沖突色調,明白其視覺效果為何。
  4. 明白「色彩的構成」發覺不同的構成方式所帶給人的色彩意象。
  5. 認識並分辨現代潮流的色彩風格,了解色彩組合具有符號性與代表性。
  6. 初步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製作具有昔遍美感、能夠呈現甜美形象的點心。
  7. 應用所學於生活中,購物時懂得挑選配色好看的商品。
  8. 發展對於色彩的品味,提升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以「食物」做為體驗活動操作媒材在美感實驗教案中是很常見的,也是非常受學生歡迎的;但如果要結合社區資源、融入在地特色,則有賴教學者費心做好背景研究與實驗。筆者設計此教案之初,為了活用並推廣全台唯一的斗南特產-彩色馬鈴薯,特別去參加食農教育研習、拜訪斗南鎮農會 、請教家政老師和午餐秘書等專家、上網蒐集資料瞭解食材特性、自己先行試做實驗配方、拍攝教學照片影片之後,最終才決定這道難度不高、烹飪器材簡便、可以在一節課時間內製作完成的馬鈴薯沙拉料理。

由於學生在課堂上操作的時間有限,有意執行此體驗活動的教學者必須做好充足的前置工作,包括:刷洗馬鈴薯、準備數個電鍋(分不同教室插電使用避免跳電)、當天課前蒸熟馬鈴薯並降溫(馬鈴薯冰冷狀態很難搗成泥狀)、分配好各小組的器材。筆者觀察課程實際進行時,學生大致上都能按照事先安排的流程操作;但因為趣味性高、步驟繁多、加上學生普遍缺乏時間感,容易有拖延的情形;所以教學者應不斷走動巡視,隨時提醒時間與進度,並要求各小組確實做好分工,以免下課時手忙腳亂、來不及將場地收拾乾淨!

課程規劃
  • 01
    色彩吸睛術

    猜謎活動引起動機認識色彩意象、判斷顏色美醜牽涉到的生理心理層面兩個因素,學習色彩學的基本知識。

  • 02
    色色家族族譜

    實作活動:學生學習水彩用具及使用方法,用水 彩進行單色調色練習。

  • 03
    色色家族的愛恨情仇

    師生討論顏色的聯想、感覺印象、象徵意義•認 識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分辨相同與沖突的色 調。

  • 04
    今年吹什麼風

    透過生活中具色彩美感的經典案例練習色彩分 析,了解色彩構成,體會色彩組合具有的符號性 與代表性。

  • 05
    超療癒美食

    學習食物色彩與擺盤型式,以「療癒系」風格為 範疇•繪製彩色馬鈴薯泥球沙拉設計圖。

  • 06
    眼晴吃冰淇淋

    體驗活動:使用彩色馬鈴薯和天然食材,學生依照設計圖和之前所學組裝製作薯泥沙拉。

陳榮暐
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