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中的落葉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進而讓學生調出最適合自己的『秋裝』色彩。
從校園質感體驗開始,讓學生以校園中的植物製作手抄紙,課程結合觸覺與視覺的體驗,讓學生瞭解合宜、合目的的質感處理。
透過認識「城市色彩」重新探討色彩配置與城市文化的美感,發現生活環境色彩。
本課程企圖讓學生發現質感在生活中的細微影響性,引用生活物件與環境空間來讓學生體驗質感運用的差異性與想像性。
透過課程安排讓學生了解水平張力與垂直支撐力的特性,進而替自己設計並製作一頂高50公分的皇冠。
分別就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的構成作品來進行課程討論與試作。
應用隨手可得物件為創作原料,營造美感空間為最終目的,兼顧發現、探索、應用三個層面。
以教室布置為例,讓學生理解平面構成的美感原理,藉由幾何的分析與排列組合,規畫出有秩序的公布欄配置。
著重發現結構之美,給予有限的材料進行實作,讓學生專注於使用可掌握也易處理的媒材進行設計,塑造挑戰的氛圍和學習樂趣。
希望學生能從生活中小小的事物開始,從個人內化展現,提升美的感受力與辨識力,擴展美的視野。
讓學生在所處的環境中發現所處環境的「美」與「不美」,進而去省思生活中的「美」,哪些是可以自己創造的。
本設計以「色彩」為主軸、「質感」次之,運用各種材質特點,設計出視覺饗宴的美食。
透過課程認識色彩的選擇與搭配可能改善我們環境空間的視覺美感,正確選擇搭配協調的色彩可以讓環境景觀更舒適自在。
期盼能透過認識「調和」色彩,學習單一色系也可以創造簡約的色彩美,感受色彩的減法美學,並培養對色彩之美的欣賞能力。
美感的產生在於「確實整齊貼好」的間距、對齊等基本關係,以落葉拓印、物件拼貼學習排列的邏輯及銜接,並要求黏貼乾淨與去背操作。
以校園環境為實際範例,透過實際案例的修改經驗,讓學生從切身生活體驗感受美感存在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從學校旁的大型生態公園開始,透過色彩歷程找出最適合的色彩組合,並安排於簡化的造型之中。
利用實物與影像介紹自然與人工表現的多元質感,讓學生實際觸摸不同的材質,感受生活中的各種質感。
從生活中搜集並轉化圖像進行絹印版畫製作,讓學生實地感受色彩的運用、圖與袋子間的比例、構圖的構成、與絹版的質感。
以澎湖建築結構引導學生利用撲克牌、長尾夾及迴紋針產生穩定的結構。再讓學生依經驗替鏤空紙盒設計出具有支撐力且有美感的補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