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黑白配

核心概念
  • 了解構成的概念與定義
  • 了解美的構成有以下要素: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
美感知能
  • 知道何謂構成
  • 能分辨美的構成是來自對稱、非對稱還是明確的主從關係
  • 能以構成手法創作具美感的個人和團隊作品

課程概說

以「構成」作為課程主要概念,分別就對稱、非對稱、具主從關係的構成作品來進行課程討論與試作。在對稱的部分以生活化的攝影作品(含鐵窗照片)引導學生察覺其美感來自對稱帶來的穩重平衡感,並嘗試創作具鐵窗對稱美的霧面觀景窗小卡。非對稱的部分除圖片討論外,以分組的方式,讓學生運用白板及幾何形磁片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尋找最佳的非對稱又平衡的構成畫面。主從關係的部分,先以圖片讓學生比較主從關係清晰與否的作品帶來的視覺強度差異,再以白紙與黑色底紙,讓學生在方形白紙上以切割、摺的方式,創造具主從關係的紙浮雕作品,並分享討論其美的構成因素。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了解何謂構成,並能發現生活中具有美的構成因素,進而分析與運用有限的材料,創作具美感的個人和團隊構成作品。

教師課後省思

遇到的問題與對策
第二節製作鐵窗花觀景窗時,部分學生對對稱摺剪的概念不甚理解,會無法想像剪或裁切下去形成的畫面,以至於切斷原本該保留的線條,因此思考以後在安排有對稱摺剪概念的課程時,應該預留更完整的時間,讓學生理解清楚概念再來進行相關課程,黏貼時學生也容易沾染口紅膠,應該改為護貝的方式較能避免這樣的情形,而因時間太短也來不及完成作品拍攝的動作,應該再增加一節課較為恰當。另外有些學生較喜好非對稱的作品,因此引導其思考非對稱的特性與造成的視覺效果,試著說明兩者都能運用,有時畫面需要穩定感,有時需要造成強烈的衝擊與印象,並無好壞之分,而是要看運用的時機。第五節課程要製作黑白的半立體作品,有少數學生會以裁切掉紙片的方式構成畫面,但缺乏半立體的效果,表示這部分的說明可能對學生而言仍不夠明確,應該再調整為學生更能理解的說法來協助他們。
未來的教學規劃
可以將構成的部分與七年級的美的形式原理單元結合,亦可藉由八年級剪紙的單元,再次說明對稱摺剪的概念。另外發現在主從關係的部分可引導出比例分配的概念,因此未來可進一步規劃「比例」課程,作為構成課程的延續與銜接。

課程規劃
  • 01
    四平八穩

    以生活化的圖片引導學生察覺其美感來自對稱帶來的穩重平衡感,播放各式構成圖片(平面、立體),說明構成的定義,告知學生以最簡單的造型元素點、線、面來試驗,請學生繪製於學習單上。

  • 02
    和諧的窗

    回憶上節課程並播放鐵窗攝影作品,討論其構成美感,請學生以黑色色紙、霧面投影片,用剪紙的對稱手法創作具鐵窗對稱美的霧面觀景窗小卡,拍攝作品進行分享與討論。

  • 03
    最佳組合

    將非對稱圖片與對稱圖片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思考不同的構成帶來的視覺差異,分組讓學生運用白板及幾何形磁片排列組合出最佳的非對稱又平衡的構成畫面,再請各組上台分享最佳畫面,討論後將心得記錄於學習單。

  • 04
    主從之間

    以圖片讓學生比較主從關係帶來的視覺強度差異,詢問學生認為何者較具美感,或主題較為明確,再以學生的回答說明構成的主從關係帶來的視覺影響,請學生分組以一幾何形狀為主,其餘形狀為副,組合一具美感,讓人有印象的作品,再請各組上台發表作品與分享,並將心得記錄於學習單。

  • 05
    黑白對話

    回憶前面課程所學,要求學生以白紙為主、黑紙為輔進行半立體的創作,給予的命題是完成四件作品:對稱、非對稱、主從關係、主從關係+對稱或非對稱,白紙只能以裁切、摺的方式來製作,再黏貼於黑紙上,製作時提醒學生注意黑白的配置,以及摺痕造成的陰影效果。

  • 06
    不紙黑白

    繼續上一節的製作,仍然提醒學生注意黑與白的配置,以及摺痕造成的陰影效果,並建議學生善用工具如尺、圓規等,亦可用鉛筆先行繪製輔助裁切,請學生黏貼完將作品擺於桌面,輪流欣賞與分享,再將心得記錄於學習單。

李婉琪
金門縣立金沙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金門縣立金沙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