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有秩序就美!

核心概念
  • 構成中的排列組合。
  • 秩序感產生的美感。
美感知能
  • 對周遭視覺環境有感並有獨立思考性及批評力。
  • 從練習秩序排列中體認到美感的產生。

課程概說

具秩序感的排列與職人確實的操作精神為本課程學習重點,首先配合課本第一單元視覺藝術語言,建立美感鑑賞表達能力(如漸層、比例、韻律等基本造型原理),先練習基礎秩序地排列;之後再以學習單檢視學校公告,學生報告結果發現紊亂的原因多是未具對齊性(歪斜或是高低不一致)或與張貼的區域未能有適切的間距考量(如過度偏向邊緣)等,並歸納出原來美感的產生就在「確實整齊貼好」如此基本而簡單的行動中。其次,以落葉拓印書籤練習美感的產生在於1.確實的拓印以呈現清晰的紋理,2.有秩序性的排列。最後以拼貼學習物件排列的邏輯概念(如前後或是圖案合理銜接性)及故事互動性,而黏貼的乾淨確實與去背的完整更是操作上的一大要求。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將能學習基礎的構成方式以產生秩序美感,並將秩序感的觀察應用於校園實際環境,將所學應用於生活環境中,以發揮美感教育落實於生活環境美感的提升中。其次,操作的確實度將影響作品的美感呈現,學習職人踏實的步驟及過程,以呈現出作品的完整度,並了解美感並非僅在於視覺的唯美或設計性,更重要的是存在於襙作過程精益求精的執著與仔細,希冀學生體認到台灣目前的視覺亂象多是因為最基礎的小動作都未能精準確實而產生。

教師課後省思

從拼貼作業操作中,發現比預期中更多學生對圖案間的合理銜接性有理解上的困難,如處理圖案中只有上半身的人物時,多數學生未能考量如何合理化畫面~如可將其放置於地平面上或是前面加上遮蔽物,常以漂浮於空中的方式呈現;此外,對於不同大小物件的距離感安排也缺乏邏輯上的推理,整體評量後發現約有3/4的七年級學生未能有成熟的空間配置邏輯。為對照學年效果,本作業亦於九年即同步實施,比較後發現空間秩序感僅有些微提升,亦約有2/3缺乏邏輯概念,因此於未來教學中將嘗試以更具步驟的引導,使學生有效建立應有的空間概念。

課程規劃
  • 01
    美的形式原理

    1.視覺藝術的語言:美的形式原理(七上課本) ;2.秩序美感操作練習。

  • 02
    實際觀察反思

    實際觀察反思:審視校園張貼構成的秩序感(學習單),紀錄觀察各式公告張貼的秩序性及視覺性,應用第一節所學。

  • 03
    實際觀察反思分享

    報告上一節學習單的心得。

  • 04
    葉片拓印的排列構成

    利用葉片拓印於明信片大的棉紙上,並須注意排列的規則性及拓印的效果,強調秩序的美感而非個人化藝術性的畫面效果。

  • 05
    拼貼構成操作1

    拼貼作業:利用A4大畫面,請學生以課本圖案為取材,拼貼出一張具有畫面秩序邏輯性及故事性的作品,並須寫上題目。圖案銜接的合理性、去背的完整度及黏貼的整齊度為評量的重點。

  • 06
    拼貼構成操作2

    接續上節課內容。

鄭雅文
屏東縣立潮州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屏東縣立潮州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