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微觀質感再應用

核心概念
  • 綴疊化:平面設計中的綴疊是以單元圖形重複排列,組構出另一種意義的圖像,如:以人排成地圖表示人員遍布全境、以錢幣排成地圖表示各地投資總額。
  • 模組:源自西洋古典建築,從無限的排列組合中,創造美的形式:「求出統一的單位尺寸,以此構成有秩序,且富於變化的造形」。
  • 凸版印刷:在印刷版上突出的印紋部分,印刷前會將油墨滾黏於凸版之印紋部分,而非印紋部分因凹陷於版面之下滾不到油墨,再進行紙張印刷。
美感知能
  • 質感轉換:觀賞「LC2」沙發、脂肪沙發、仙人掌衣物、鐵絲網婚宴迴廊、疫情海報等設計作品,思考質感轉換後的用意與設計理念。
  • 質感模擬:將顯微放大觀察的結果,於光箱上以花瓣、石粒、種子、菜瓜布纖維、木屑等微小物體,模擬相近卻相異的「綴疊化」材質感,並認識「綴疊化」形成點構成的設計形式。
  • 質感應用:以6cm平方為基本單位,將前述線條形成圖樣單位製成橡皮印章,重新賦予相近感受的色彩,並以「模組」概念進行布面印製(凸版),小組可選擇印製成品為:桌旗、布簾、抱枕等物,作為閱讀空間的布置。亦可應用質感紋理切割於卡典西德上,製成質感燈罩、窗貼。

課程概說

透過質感蒐集、質感描述活動,讓學生進行質感觀察、尋找描述質感關係的關鍵詞。觀賞「LC2」沙發、脂肪沙發、仙人掌衣物、鐵絲網婚宴迴廊、疫情海報等設計作品,思考質感轉換後的用意與設計理念。

藉由花瓣、石粒、種子、菜瓜布纖維、木屑重新組合,進行人造物與自然造形、質感的轉換練習,透過「綴疊化」形成點構成的設計形式,理解生活中的廢棄物經由轉換意念後的再生樣貌。而後將顯微放大觀察的結果、模擬材質,透過手機攝影照的灰階處理轉換為線條形式。
以6cm平方為基本單位,將前述線條形成圖樣單位製成橡皮印章,邊緣切割為八邊形後,依小組製成紋理的複雜度重新排序,以「模組」概念進行布面印製,小組可選擇印製成品為:桌旗、布簾、抱枕等物,作為閱讀空間的布置。亦可應用質感紋理切割於卡典西德上,製成質感燈罩、窗貼。

美感預期成果

1.能運用顯微鏡頭觀察質感小物,並找到相近的質感配對以分析彼此的關係。
2.能模擬質感的紋理,並透過操作認識綴疊化之設計意涵。
3.能運用模組概念進行質感紋理的布面印製,以作為閱讀空間的軟性布置。

教師課後省思

1.點構成學習單:在課程執行前先練習過點構成,但學生應用點構成於印布時,很容易直覺想填滿造型內部,雖然也是綴疊法的表現方式,但遠近的立體感較難呈現,需隨時觀察並提醒學生注意橡皮章由大至小依序印製。
2.質感轉換:於質感初探學習單思考質感轉換後的用意與設計理念時,有些問題較難回答,如:脂肪沙發的模擬內臟感、鐵絲網婚宴迴廊的輕透感,需要老師提示以換位思考來看人與動物的轉換、鐵絲網織構如由小事建立關係的婚姻成長過程,才能理解:「質感不是處理表面的肌理而已,質感轉換背後用以表達想法的深意,才是刺激感官的發想點」。
3.質感微觀:以往質感容易偏向感官的探索,這次經由微觀的觀察,應用到以橡皮章為點構成的設計,將質感化為單元性的元素,重組後形成新的造形物件,讓質感也可以進行理性式的系統思考。
4.閱讀空間的軟性印花布置、窗貼、燈罩:透光的質感燈罩呈現出倒影的映色,與主題搭配效果佳;可惜窗貼遮陽效果過強,若重組再緊密些,應能做出理想中的光影;花布在紛亂中稍具點構成的綴疊感,若多個印前練習應更佳。

課程規劃
  • 01
    質感觀察

    觀察植物、地質、人造物等質感,學生各自發表觸感或感受後,透過學習單進行描述與紀錄。

  • 02
    質感轉換

    觀賞「LC2」沙發、脂肪沙發、仙人掌衣物、鐵絲網婚宴迴廊、疫情海報等設計作品,思考質感轉換後的用意與設計理念。

  • 03
    質感模擬

    讓學生各自帶家中的質感相關物品,以「綴疊法」貼於透明壓克力片上,進行人造物與自然造形、質感的轉換練習。

  • 04
    質感微觀

    於光箱上以手機顯微鏡頭進行觀察、攝影。將顯微放大的觀察結果,應用於後續的質感紋理。

  • 05
    質感設計

    以6cm平方為基本單位,將前述線條形成圖樣單位,刻製成橡皮印章,依小組紋理的複雜度排序。

  • 06
    質感應用

    以「模組」概念進行布面印製,小組可選擇印製成品為:桌旗、布簾、抱枕等物,作為閱讀空間的布置。亦可應用質感紋理切割於卡典西德上,製成質感燈罩、窗貼。

徐韻琴
臺中市立居仁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臺中市立居仁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