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構成力之二-八年級

核心概念
  • 從對稱穩定的構成配置方式介紹如何應用在建築空間上,擺設與室內的設計讓空間看起來整齊舒適並協調且優雅。
  • 以平衡取代對稱的現代美學,不對稱但平衡的畫面呈現出動態的美感,從廁所使用的便器、物體數量、顏色深淺濃淡、材質粗細等因素,都會在視覺上產生分量感,如何經由擺設配置產生平衡或不平衡的感覺。
美感知能
  • 使用紙張操作從三角形到多邊形的排列,從平面到半立體感二維度和三維度中,同樣的造型觀察有什麼不一樣的變化。
  • 使用測量方式認識實際的空間大小,運用3D軟體的操作讓空間的規劃,不再僅限於平面,也透過3D介面的轉換,讓平面的圖像在3D空間中能運用燈光,能更擬真知道構成在空間中透過不同的介質產生出來的可能性。

課程概說

在這一學期中搭配學校的老舊廁所整建的計畫結合色彩構面,讓孩子看見色彩在生活中配合文化、使用者、年齡層、性別、喜好、需求到整體規劃設計的選取,試著從生活中收集,觀察食衣住行育樂中的融入及使用,並能辨識色彩所代表的意義及在場域中被運用的可能性。透過實物的舉例、比對,找出在客庄文化中的色彩,運用紙張等白色載體的媒材材料與色彩的運用,及電腦的操作認識色彩與比例配置, 試著在廁所整建的議題中,讓孩子去思考色彩的可能性,運用教學及實體建置的觀察讓學生對於色彩和生活的連結、美在生活中的延續及未來性。從探索體驗出發到思考操作再產出,透過每一環節的連動,對美與色彩的連結能有更多的感受和聯想。

美感預期成果

1.廁所空間是由許多零件組合而成的構成。若能掌握每一物品的擺放及構成方式,且在生活上加以運用。

2.提升個人的生活美感品味。

3.了解公共空間的設計與使用,提升生活環境品質。

教師課後省思

1.這次的課程中結合校園廁所環境的改善,這樣的議題討論看見學生高度的參與度,因為與生活有高度的連結性外,能夠看到這樣的討論是能在生活中實踐的,期許設計的課程與生活的連動性能有更大的連結。

2.從議題的融入,看見其他共備老師的分享,有更大的感觸是在於課程操作後的反思,除了美的概念的傳遞外,對於生活背後的省思,學習的連結與生活中的運用,更期待在自己的課程裡,看見學習的內容能夠被學生轉化吸收後,反芻運用在生活上,這一塊仍需要汲汲營營地努力經營,讓學生學習有感,生活上有感的運用著。

3.從共備老師的學習單設計到整體活動的作品產出,從小的單位元設計到模組操作,加以運用到作品產出,一連串的學習連結,很佩服著老師們的創意和用心,在這一塊是未來在美感課程執行時要努力將概念轉化成圖像且可備操作的可能外,學生在學習時能清楚的了解學習的概念。

課程規劃
  • 01
    能欣賞單位形排列出具對稱或平衡美感的構成。

    1.圖像欣賞自然物的構成排列及構成如何在真實生活中的應用。2.能辨識對稱穩定的構成配置和不對稱但平衡的構成配置。

  • 02
    能操作單位形排列出具對稱或平衡美感的構成 (平面和立體)。

    運用西卡紙剪裁多邊形並加以排列試著從平面和立體構成中發現其差異性。

  • 03
    感受需求,能理解並知道排列符合需要,且具人性化。

    透過測量實際的空間大小及人體肢體的舒展或在如廁時的可能性動作,並將已量化的數據供學生在後續的課程中運用。

  • 04
    能操作3D軟體製作如廁的空間規劃。

    使用免費的自由軟體依據實際的測量空間繪製。

  • 05
    使用3D軟體模擬單位形的排列觀察其在空間的變化。

    1.結合材質和單位形的排列加上光源對整體空間所產生的可能性。2.並搭配建築中運用單位形二維和三維排列的範例,了解單位形在生活中的運用外,如何透過排列產生美的可能。

  • 06
    能於操作的立體形體中感受光與空間的關係。

    運用西卡紙剪裁平面與立體造型中,感受自然光源的投射與真實環境空間中的比較和可能性。

鍾宜智
苗栗縣立西湖國民中學 教師

曾任教於苗栗縣立獅潭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