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課程以探索構成為主軸,希望能利用如壁磚圖案、地毯、燈座等生活物品探索發現構成元素,進行觀察、檢視並比較構成差異,讓學生發現其實「構成」的可能性存在於日常生活中,而你卻不曾仔細觀察個生活物品的構成形式與變化;本次課程透過構成收集與觀察分析,讓學生去拆解日常物品的構成配置,嘗試發現構成的形式、配置及疏密間的組合所呈現的構成美。進而透過明信片創作歷程促使學生思考構成與日常的關聯性?明信片類型與自身目的之關聯性?思辨構成藉由大小、疏密、濃淡分配所給予的感受?藉由活動歷程的構成分析與多元應用,培養學生對構成的敏銳度、感受性、傳遞效果。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從課程中學習發現構成,並嘗試體驗及實踐,了解生活各物件的構成構面,思索是否會影響整體的日常生活環境的美感構成,因此希望學生透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具備以下成果:
1.能認識構成構面。
2.能了解構成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3.從生活著眼觀察,理解構成的相互關係。
4.構成構面如何應用於生活用品。
5.生活用品中的構成衝突有哪些情況。
6.良好的用品構成圖案運用。
7.能覺知構成經不同比例排列所呈現出的視覺感受。
8.能應用構成的特點於明信片的設計。
9.能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分享與思辯。
教師課後省思
學校行政端的支持與支援一直是一股推動美感生活的強大力量,本校美術科作為美感推動成員,感謝行政端能夠清楚了解美感課程能強化美術知能應用在生活實踐上,推廣美感生活,進而不遺餘力的支持與支援。
六堂課希望能讓學生以探索構成為主軸,利用如壁磚圖案、地毯、燈座等生活物品探索發現構成元素,進行觀察、檢視並比較構成差異,讓學生發現其實「構成」的可能性存在於日常生活中,藉由了解衍生出視覺美的可能性,學生都能十分配合並與我一起研究及探尋新的構成方式。
學生對於立體造型轉換成平面構成能有所認識但在其應用上,線條與線條間的組合,容易形成視覺分散的效果,透過一次次的組合搭配,協助學生找出問題並改善,最後形成能接受的視覺構成表現,建構學生構成能力。
-
01引導有感
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例,說明其構成應用及其差異性,延伸至居家空間之構成表現,觀察構成元素應用之方式。
-
02探索日常構成
學生分組紀錄、觀察各生活用品進行構成分析,歸納出該物件的構成要素,分辨出良好的構成條件與不恰當之構成方式,與組員討論各物品的構成配置,並思考構成所帶給你的感受為何?並試著描述其感受並記錄下來。
-
03構成配置練習
依歸納出之構成元素,請學生進行構成配置練習,並與該組所記錄之資料進行比對,完成該元素之配置練習。
-
04多組構成元素配置組合
學生運用多種元素,進行構成設計(明信片設計),嘗試應用生活中所發現之元素,完成具備構成之美的作品,且學生能說出構成元素間的關聯性。
-
05構成設計比對
學生運用完成的作品與紀錄之資料進行分析比對,檢視是否符合日常生活構成構面,且能描述其構成應用特點。
-
06構成設計分享
學生作品分享與討論並票選最佳構成設計應用(明信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