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透過課程設計,首先讓學生透過食物色彩的搭配,感受食的美感。接著透過食器的選擇與改
造,美的佈置,由小至大去拓展對構成這個構面的感悟力。接著走出教室/校園,在環境空間
中,欣賞環境的美,繼而去形塑構成畫面的元素,建立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經驗。
學生們將藉由分組的討論與嘗試,設定各組主題的器物、食物、生活道具,在實際到戶外公
園尋找合宜的場所,搭配場所進行野餐主題設置,透過拍攝紀錄過程與成果,完成「食在有
意思」的體驗活動後再以簡報展示與講述(show and tell)分享活動心得。透過主題性課程
的設計及體驗活動,讓學生在趣味中學習整體美。
美感預期成果
1、學生透過每一節課程的安排開啟對「食有所感」: 經過知識的剖析與施作、教師提問紀
錄、小組的分組活動討論、個人回饋分享、活動照片等,使學生能感知構成美感的要
素,內化在心中。
2、學習運用構成要速解決問題,強化構成在美感生活中的重要性,學生能發現於生活、
實踐於生活、用之於生活。
3、學生能瞭解「秩序」的重要與認識「構成」中的主從關係與畫面平衡,學習到秩序、
構成及食物擺盤的運用。
學習到與自己對談、與人溝通、與物合作的能力,體察物件擺設能表現人的感受,讓學生能
對生活中與他有關的物件、食材產生理性、平靜的對話,並感受到一點用心的改變,會為日
常的生活、飲食帶來驚嘆!
教師課後省思
美感教育實驗課程【食,在有感覺】的實施,設定在八年級的四個班級;
這學期鎖定「構成」這個構面融入課程教學。「構成」這個構面之於學生似是
陌生,但實際上卻不陌生的美感構面;在傳統繪畫性課程中的「構圖」,便是
構成最基本的展現。雖說如此,構成並不是單一的呈現,要做好構成,對於色
彩及比例要有一定的表現力,表現好的學生依然在【食,在有感覺】美感課程
的呈現上有一定的水準。透過野餐這個操作議題引發學生的興趣上是成功的,
但在個別學生攜帶物件/食物上的分工必須引導操作,否則徒增事端。
學生對野餐主題的呈現表現力普遍不佳,或許因為鲜少有相關生活經驗。
課程操作應可從模仿開始易有良好成果展現。
學生對「校園美景」的選取,可見其判讀力之弱!對環境的美感太無感!
而透過野餐也才知道學校有許多角落需要再營造跟整理。
拍照這項能力需花時間精進!學生取景太呆版!
在版面編排的操作上,顏色的使用、花色圖案的搭配、畫面的營造…表現
出的能力不足顯示學生在這方面的審辨能力的缺乏!
發現學生在此單元中表現出的對比例構面的認知不足!顯示一年級的比例
單元的學習著墨不夠,亦或,學生在學習與生活應用間仍有一大段距離。能力
的整合與應用在主題性課程的操作上需要更多的鋪陳與訓練。教學過程中發現
學生對於資訊的抓取及自學能力仍有待加強;單方向的教授必須粗暴直接,才
能使大多數學生較精準達到學習目標;但這樣的操作缺乏學生自身的啟發及動
腦,因此課程如何銜接應用,則成為老師下一個階段要努力的方向。
-
01秩序,從次序開始
1. 牛刀小試-利用大小不同顏色的圓點貼紙,讓學生由實際操作去體會「秩序」 4 與「變異」的構成。 2. 野餐墊上的構成讓學生用紙片嘗試當組成的內容形狀不 一時,如何透過構成的不同表現主題風格。 3. 空間上的構成練習作品的呈現不單只是平面的考量,故利用現成的免洗餐具的操作讓學生練習擺設。
-
02【美好野餐的想像提案】 -野餐風格的主題設計
1. 小組討論-透過心智圖的運用,引導小組將各組的野餐主題訂出,並透過文字表述並記錄下來。 2. 野餐的元素-討論可呼應主題的色彩及其搭配色、對應的食材和餐點及表現方式、裝飾小物的搭配與運用。
-
03食器大改造
1. 野餐食譜確認-使用現成餐點或水果。 2. 確認與食材內容對應的盛裝容器。 3. 利用現成物(容器)進行改造以符合主體表現。
-
04【一個餐盤的練習】 -套裝設計的小作實驗
1.給學生一個餐盤,使其在課堂上練習在一個餐盤的範圍中去練習食物及容器的擺放。 2. 學生必須藉由拍攝記錄自己的作品, 練習不同視角去檢視自己的作品,實際操作去感受容器的大小、高低,不同元素的構成所產生的效果。
-
05來去野餐Ⅰ-找一個地方
與導師協調課程。找一個下午,配合校外參 觀,讓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公園/美術 館,尋找適合的場景,將設定的野餐主題擺 設呈現。將擺設好的野餐主題,含參與的組 員,進行故事場景進行拍攝記錄。完成四張 不同角度的拍攝作業以呈現作品的完整性。
-
06來去野餐Ⅱ-說一個故事
透過照片紀實及創作過程的體會,清楚說出構成方式及小組的視覺觀點、表現方式,與同學分享學習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