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本學期課程從觀察建築立面開始,透過分析建物立面垂直與水平方向元素構成方式,理解組合方式對於構成之影響,進而理解平衡為構成美感的重要基礎,進而去觀照生活環境中建物構面所隱藏的美感問題。
為了深入體驗構成美感,課程設計先讓學生改變文字筆劃配置方式,試驗線條在平面上組合方式如何符應美感,進一步嘗試轉化成三度空間之構成形式,將文字製作成立體的微雕塑,作為下一階段運用構成美感進行街景營造之準備。
美感預期成果
1.透過課程觀察建物立面,體驗構成元素的組合方式對於立面風貌的影響。
2.透過課程分析水平與垂直構成形式,理解構成之美與平衡的關聯性。
3.透過課程理解不同視角當中面、線、點之間的對應關係,體驗平面構成之美轉化成立體構成之美的方式。
教師課後省思
本學期的重點工作在於啟蒙學生美感觀察的眼睛,由於學生之前已經習慣了傳統美術教學的形式—通常是單元式個人作品的產出,因此對於美感課程每堂課都要和小組成員緊密互動,以及每堂課都要全心投入的學習模式,感到些許壓力,而經過期初的磨合之後,也漸漸習慣這樣的學習步調,到了學期中段開始,甚至面對三視圖的挑戰,都能努力完成任務,只是在嘗試轉化成立體作品的歷程中遇到許多波折,各組未能順利在學期當中成功做出滿意的完成品,綜觀來說,雖然這學期看來只是在打基礎功夫,但是我相信這些經驗會成為下階段學習的養分,期盼下學期和孩子們一起努力,享受美感的美好經驗與歷程。
-
01美?感?
運用簡報介紹美感教育及構成美感,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生活中的美及對美的想法,書寫美感學習單。
-
02構美世界
1.由教師運用國外個案建物案例(如帕德嫩神廟、羅馬競技場、聖彼得大教堂),透過設定基準的方格(尺度基模),分析解構水平及垂直向度所運用之構成元素(如門、窗、柱、簷、樑等等),找出不同建物立面內隱含的組成模組,並推及如兼六園茶室及時雨亭、21世紀美術館、路思義教堂、台中歌劇院等案例說明公私不同領域建物的構成模組。 2. 各小組進行至善校園之踏察,小組討論運用設定透過的格線,找出至善校園建築立面構成模組形式。
-
03構美社區
依據量測至善校園之體驗,進一步探索社區建物立面,設定基準單位(門、窗、樑、柱、樓高、樓寬),建立觀看建築立面的尺度,進行紀錄,描繪在方格紙上,進行構成美感分享。
-
04構美至善
1.教師運用同學社區踏察所得之建物模組紀錄,透過尺度基模的垂直與水平基準線,講解「單位」與「整體」構成之關係。 2.引導學生的經驗遷移,觀察文字的筆劃在紙面上所構成的空間,從水平及垂直面向進行至善國中字體的分析,對照建物立面元素構成,檢視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的差異性。 3.以構成美感的角度進行小組討論,並重新繪製文字。
-
05構美橫豎
介紹視覺上錯視的原理,並運用實物投影機投影自製模型及圖形讓學生觀察,在學習單上描繪出單向視圖,重點在於讓學生體驗在不同視角當中面、線、點之間的對應關係(例如在某一面向是一個塊面,而從另一面想觀看可能轉化成線或點)。
-
06構美文字
引導小組討論,擇定文字,運用字形之格式,進行切割,將字體進行組合,進行單面向組合。
-
07構美字造
運用學習單引導從前視圖延伸,運用 LED描圖台描繪側視圖及上視圖,將字體重組為從三個方向觀看均能符合構成美感之微雕塑,並進行發表觀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