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提升對光影美感的敏銳度,從學校中的角落開始,探索在空間中所具備的光影美感。
讓同學們體驗到如何利用構成的概念將所有的作品進行規劃與陳列,藉由全體同學大量且元素相近的作品,呈現出具備構成美感的展出畫面。
介紹臺灣傳統紅磚,從立體排列引導美的原則概念,進而運用材料為作品架構安排。
製做一個在餐桌上可以增進家庭感情又有美感的生活工藝器物-竹編隔熱墊。
竹工藝體驗課程活絡竹藝技能,強化創意加值與設計知能,認識素材與美感體驗。
觀察生活周遭的紋理與質感構成之美,將概念轉化為協調與美的立體造型時尚紙服飾。
延續上學期紙衣飾設計,聚焦從植物汲取美感元素,以壓印的構成方式修改衣飾,結合異材質,試著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
巧克力飽含對人的記憶與心意,讓美感不再只是表象,設計符合自己心意的巧克力。
從植栽容器設計中藉由紙黏土多變可塑性,強化視覺美感進而體會出質感的重要性。
嘗試不同質感的感受,製作適合給對象的各種巧克力球;引導生活物品質感的討論。
從樹枝截取一段姿態最美的比例,透過削磨感受樹皮的材質與觸感,創作最合手感的樹枝筆。
讓學生從質感觸摸體驗到質感的運用,思考質感的主題性,製作以質感與主題相互契合的剪貼簿。
透過探索找到生活連結與認知,感受環境與自然的結合,對美感經驗的累積與論述。
透過手抄紙及押花的準備過程;留下對校園美感記憶。將手工紙素材製成手作卡片。
進行質感採集,並蒐集廢材作為素材表面材,以書籤為任務,連結材料、質感印記,設計相對應質感書籤。
運用在地色彩、染色植物進行配色練習,以手工書封面與線香座造型作為色彩與質感、構成構面的練習。
介紹博物館的脈絡與社區設計,學習將資訊圖像視覺化,完成「我的生命博物館」的空間模型展。
運用質感差異與觸覺探索,去實驗各種正負空間的可能,根據使用經驗設定水泥作品,設計自己的「宇宙盒子」
認識校園植物、在地花卉等素材質感,運用構成方法進行植物移印創作,完成植印染書衣。
「基本設計」課程目標為提供學生學習對事物美感的鑑賞、設計思考方法與創意的啟發,深化藝術思考乃至於應用美感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