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接續去年本校永續循環校園探索四大面向:「資源碳循環」子項主體「可再生利用資源」盤點問題解決,設計本課程,以校園、在地農業中可再生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美感創新課程主要材料,上學期進行質感主操作練習,使學生覺知在地素材可再利用的可能性。
課程設計,首先進行校園質感採集全紀錄。然後,師生蒐集廢棄報紙、布料,甘蔗渣、稻草等在地廢棄材料,作為紙素材表面材。經過纖維處理:剪、泡、煮(加氫氧化鈉)、洗、搥、绞製成紙漿,進行抄紙練習。接著以石膏澆灌實物表面製作模板及以厚紙板製作凹模,進行質感印記練習。最後以官中文創品─書籤為任務,思考書籤類型與功能,連結表面材料、質感印記練習,設計製作相對應質感書籤。
期間教師適時提醒學生,嘗試不同表面材料結合豐富印記凹凸紋理,體現紙素材自身生命語彙。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基礎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脈絡,使學生做中學,建立成功經驗與自信心。
- 累積美感學習歷程,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探索、合作、提問、反思之問題解決能力。
- 藉由美感初體驗,知覺利用再生資源轉化為文創品或藝術品材料的可能性。
教師課後省思
- 有關拓印、顯微觀察課程,頗受學生喜愛,尤其連接手機之無線顯微觀察,可以觀察平常不太注意的物質微觀世界,也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質感與表面凹凸的關係。
- 紙漿材料的處理,比原先想像來得困難,以化學方法解纖,是目前常處理之方法,由於氫氧化鈉為強鹼,化學老師不建議讓學生操作,以弱鹼之木灰等處理,沒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尤其是甘蔗渣。另外破布纖維也不易分解,往往使用攪拌機,造成纏繞現象,最後還是以報紙紙漿為主,上述材料成為添加之外加物。
- 油土製造石膏模成效佳,但是以報紙為材之紙漿翻模效果顯弱,有待進一步研究。
- 手抄紙的過程學生反應極佳,樂於紙漿槽中趣味,以美感基礎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脈絡製作書籤,可使學生做中學,建立成功經驗與自信心。
-
01校園質感採集全紀錄
1. 拓印、攝影:學生視、觸覺並用,以拓碑技法(教師示範傳統拓碑材料技法)及攝影採集校園質感。
2. 微觀凝視全紀錄:使用攜帶式電子顯微鏡(教師示範),觀察校園採集物表面節理變化,並做影像紀錄。
3. 以鉛筆線條筆觸,詮釋微觀節理。
(美感能力指標:3種。5種以上為高分組) -
02紙性、材料與加工
1. 教師介紹製紙材料的特性。
2. 認識從達達拼貼到現代紙藝
在地紙藝術:戴壁吟、許自貴
國際紙纖維藝術雙年展作品
(美感能力指標:能說出2種材料特性、現代紙藝表現) -
03紙素材表面材料處理及抄紙練習
1. 師生蒐集造紙材料:甘蔗渣、廢布、稻草、影印紙、報紙、紙箱。
2. 處理纖維步驟:剪、泡、煮(加氫氧化鈉)、洗、搥、绞,以製紙漿。
3. 準備用具:大鍋、果汁機、木槌、砧板
4. 紙漿槽加入分散劑(甲基纖維素)攪拌,以尼龍網,抄製不同紙材比例的紙張。
(美感能力指標:3種。5種以上為高分組) -
04凹凸之間:質感印記練習
1.自然印記:利用印模造紙。從校園質感採集紀錄中擇一,至現地以(油土、石膏壓紋)製模,再以澆灌紙漿製造具有凹凸紋理的紙張。
2.人造印記:利用厚紙板挖空製模,再上放置單元2所獲得之紙張。以版畫壓印機壓印,或直接以斷水原子筆壓凸,使之產生凸紋質感。
3.附加印記(夾層加物):濕紙現況加入花瓣、葉片等物。
(美感能力指標:3種。5種以上為高分組) -
05官中文創品─書籤
1. 考量書籤類型與功能,連結表面材料、質感印記練習,設計製作相對應質感書籤。
2. 展示作品並分享對話。
3. 學習單回饋。
(美感能力指標:依照教師、學生票選,以符合適切功能性質的質感書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