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創藝磚家

核心概念
  • 運用美的原理原則。
美感知能
  • 了解不同材質接合與組成。

課程概說

磚頭早期是主要的建材,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樣貌,西方及東方也呈現不同的建築樣貌。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了解美的原則等基本概念,但有部分學生需要從實際操作來加深理解,為了更深化學生對美的原則能有基本認知,已臺灣傳統的紅磚來介紹,從立體排列來引導反覆、漸變、對比、對稱等美的原則概念,進而運用材料為作品架構安排。

第一堂學生先從文字架構出發,瞭解文字骨架後如何應用到點陣圖的轉換,接著帶領學生先觀察生活中的牆面,如教室的牆壁、廁所的牆壁、上學步道旁的圍牆、老舊公寓的外牆等等,與同學分享觀察到牆面的質感,以及老舊斑駁的牆壁外貌之美。接著練習不同花色的磚牆排列方式,再手動讓學生排列後立體迷你磚牆後,介紹磚牆的立體組成,請學生提出不同的組成方法,練習不同磚牆的排列組合構成。

美感預期成果

了解牆面的構成及質感,學習以單位形組成平面造型,進而了解整齊排列可以運用哪些方式達成,能運用美的原理原則,小組合作創作出空間裡的故事。

教師課後省思

從文字組合觀察到方塊組合的變化可以提供多種角度,單位形態的概念組合學生較不能明確了解,先要以單一1個排列後發表,組成單位型態後再次排列發表才能感覺到有所差異。學生排列出來的磚牆,從平面跳到空間有極大差異,產生很多不同變化也考驗教學現場的執行。另因迷你磚較小搭配實物投影機效果很好,也能展示學生作品。

課程規劃
  • 01
    生活中的文字/點陣字體

    1.觀看各種不同招牌、平常常見的文字有哪些。
    2.觀察文字骨架,了解文字如何長肉的方式,產生各種字的表情。方格多一點及少一點時對整體文字美感有什麼影響?怎麼移動比較美?
    3.以學習單讓學生提出不同的組成方法,將同樣骨架置於15格*15格點陣圖當中,接近骨架的用黑筆點出。
    4.再將同樣的文字放入9格*9格點陣圖,了解縮減點陣圖時文字線條會結合在一起,並找出最佳呈現比例。

  • 02
    點自己的名字

    1.試著點出自己的名字在15格*15格點陣圖及9格*9格點陣圖中,觀察不同格數產生的變化。
    2.格數減少時要如何維持樣態及整體畫面平衡?

  • 03
    生活中的建築牆面

    1.各組分享完成的點陣字,並提出優秀案例及失敗案例的差異,了解字的平均分布及比例影響美感。
    2.觀察生活中的牆面,如教室的牆壁、廁所的牆壁、上學步道旁的圍牆、老舊公寓的外牆等等,與同學分享觀察到牆面排列。
    3.畫出牆面學習單,兩種顏色如何排列比較美?

  • 04
    單位形的應用與變化

    1.如何堆疊才會穩固?牆面如果中間有空隙要如何安排?不同顏色怎麼堆疊較美?
    2.討論為何有些堆疊容易解體?地磚中人字形及丁字形的排法理由為何? 觀看不同案例了解牆面構成還有其他的組成方式。如果畫出骨架,再排列不同的磚會產生什麼變化?
    3.介紹單位形與字格的組成,提供雙色以兩個迷你磚為一組以白膠排列黏起來,請學生先排列出12組,(白膠須等下次上課乾燥才能進行)

  • 05
    美感磚牆立體排列

    1.學生各組以12個迷你磚組,擷取文字骨架的部分,或以反覆及對稱方式組成的牆面/平面造型。
    2.各組展示並介紹創作使用的組成方式,以及何者比較美觀。以及與於一般方體的磚頭變化有何差異。觀看國手鋪設磚牆影片,了解對美感細節的要求。
    3.下周請同學帶用過洗好的塑膠杯或是紙杯。

  • 06
    積木製造/溝通協調

    1.了解溢膠泥與水的比例,試驗加入不同質感。
    2.欣賞同學作品。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