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接續去年本校永續循環校園探索四大面向:「資源碳循環」子項主體「可再生利用資源」盤點問題解決,設計本課程,以校園、在地農業中可再生利用天然資源作為美感創新課程主要材料,下學期進行質感、色彩、比例為主操作練習,使學生覺知在地素材可再利用的可能性。
課程設計,分別練習以三原色調配彩虹水漾次序、黑白兩色調製明度變化階梯,建構色彩相關知識。接下來,利用分析在地風土民情攝影作品色彩比例關係,製作各色票,進行配色練習。再以在地柚子葉、芒果葉、菱角為染色液體加入紙漿中染色抄紙練習之後,選擇地方色彩相似色粉,加入紙漿中抄紙練習。課程任務分別是:7年級生,結合上學期紙素表面材料練習經驗,利用澆灌、多層抄紙紋理質地,搭配地方色彩比例,設計製作具有地方色彩手工書封面。8年級生,設計線香座造型,利用油土塑形澆灌模板進行翻模。以菱炭粉為主,紙素材為輔做為填充材料壓印成型,以澆灌紙漿或表貼紙素材進行異質材質與色彩搭配,最後貼上強調色金箔,製作具有地方色彩之烏金色線香座。
美感預期成果
- 美感基礎課程結合日常生活脈絡,使學生動手操作提升學習動機,建立其成功經驗與自信心。
- 建構累積美感學習歷程,培養學生觀察現象、探索、合作、提問、反思之問題解決能力。
- 藉由美感初體驗,知覺利用再生資源轉化為文創品或藝術品材料的可能性。
- 奠定學生美感素養,能發現校園環境美感問題,主動提出與環境共好。
教師課後省思
- 喚起學生觀察三稜鏡色散(彩色光)現象中的色彩次序經驗。
- 觀察三原色不同比例調配之色相、彩度變化關係。
- 觀察單一色彩,加入黑色、白色明度變化關係。
- 觀察探索自然美的色彩搭配之比例關係。
-
01彩虹色漾次序練習
1. 教師介紹「得之色漾而寓之東山」成果引起動機。
2. 以三原色,調配彩虹水漾次序。經驗三原色任兩色及三色相混所產生的色相、彩度變化,並且觀察調和與衝突的色相關係。
3. 利用黑、白色,調製明度變化階梯。
(美感能力指標:能分組共同調配彩虹水漾次序。依據能說出如何調配色相及彩度、明度變化及色彩調和衝突關係為高分組。) -
02蒐集地方色彩比例練習
1. 師生蒐集地方攝影作品分析色彩比例關係(圖片上置放格線透明片,計算各色彩所佔面積比例,探索色彩主副關係)以在地攝影師:林麗玉作品為主
2. 根據上述分析,製作各色票,進行配色練習。
3. 紀錄最佳的色彩配色量化關係。
(美感能力指標:能依照片製作色票進行配色練習。依據配色組合多者為高分組。) -
03地方產物染色練習
1. 教師介紹典範作品,引起學生想像空間。
2. 接續上堂,以在地柚子葉、芒果葉、菱角為染色液體加入紙漿中染色抄紙練習。
3. 選擇地方色彩相似色粉加入紙漿中抄紙練習。
(美感能力指標:能以在地植物染色抄紙。依據選擇地方色彩相似色粉多者為高分組。) -
04官中文創品:手抄封面、烏金色線香座
7年級:手工書封面
1. 教師介紹國內外典範作品引起發想。結合上學期紙素表面材料練習經驗,利用澆灌、多層抄紙紋理質地,搭配地方色彩比例,設計製作具有地方色彩手工書封面。
8年級:烏金色線香座
1. 教師介紹國內外相似典範作品引起發想。結合上學期石膏模板經驗,設計線香座造型,利用油土塑形澆灌模板進行翻模。以菱炭粉為主,紙素材為輔做為填充材料壓印成型。
2. 由上述取得之香座,以澆灌紙漿或表貼紙素材進行異質材質與色彩搭配,最後貼上強調色金箔,製作具有地方色彩之烏金色線香座。
(美感能力指標:依照教師、學生票選,以符合適切功能性質的手抄封面、烏金色線香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