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以過去我們曾經運用五感中眼睛觀察環境、耳朵聽環境音的情緒和語調等,這學期我們試著用手「摸」空間質感的方式進行視覺轉換和創作。以微觀世界去觀察身邊很多不同的樣貌,放大到一定程度時可不可以猜出這個物體是什麼。除了培養細微觀察身邊細微的美感呈現,在過程中,學生可以設定圖是誰、地是誰,並給予觸覺摸起來感受兩兩相反的質感去設定圖與地,學生練習閱讀的節奏、視覺的連結之外,還能運用質感差異與觸覺探索,去實驗各種正負空間的可能。引導學生認識臺灣一些被歸類為寄生建築的有趣特色、修德蘭建築師在臺灣校園建築等粗獷風格的案例,以及介紹2022年日本建築師黑川紀章的代表作膠囊大樓,粗獷建築的特色等。最後,設計自己的「宇宙盒子」根據自己的使用經驗去設定水泥作品的功能性,將習來的正負空間導入水泥的創作裡。
美感預期成果
- 學習感受視覺的「詩意」,透過影像、模型質感的畫面形成。
- 將質感探索結合對「點線面體」的創作實驗。
- 理解與摸索不同材質的外在表現。
- 體驗形隨機能的意義。
教師課後省思
課程重新設定從「空間」找出與自己連結的關聯性,因此對於學生從清楚明瞭的平面到過多複雜資訊的立體空間會是一個挑戰。本次課程藉由三木健的觀察蘋果會是很好的啟發,並搭上TED 韓裔Jinsop Lee五感設計的應用,幫助學生能在過多資訊中慢慢釐清自己對空間的感受。其中在收集質感之後的分析與理解,比較少機會能讓學生彼此間互相觀察收集來的圖像,並分享感受。未來會多琢磨這塊的努力,讓學生能試著學習詮釋眼前的圖像。黑白質感的應用,因為課程時間安排無法讓學生在走出教室針對校園光影空間做鉛筆速寫,所以學生對於負空間和正空間的感受不太明顯,因此在黑白色塊與正負空間如何應用在模板上,透過黑白色塊理解翻模的部分需要再多一點鋪成。
-
01空間感知 / 身體測量 / 寄生建築
介紹台灣有趣的社會觀察之一「寄生建築」,引領學生思考現代城市生態,是違建?還是善用空間?以自身比例在校園中找到合適的角落進行紙管創作。
-
02微觀生活 / 身體比例尺
介紹質感帶來創作的空間例子「西北紡織商會」的紅磚牆,微觀質感放大視覺感官的創作。用青蘋果讓學生創意思考如何得知蘋果皮的長度對應在我們生活的校園空間。走出去教室測量。並且到校園外觀察四周圍的環境,拍照紀錄。
-
03質感探索 / 認識一個地方
不斷地拜訪校園四周圍,微觀生活所有不同質感的物件,收集觀察。走出校園集合大家收集來的質感一起做猜謎遊戲,並分享自己的想法。
-
04空間感知 / 如果空間用一條線,如何表現?
一個立體的蘋果,將空間切片也可以經過創意思考找到表皮的長度,以相同的概念引導學生將收集來校園四周圍的空間照片,用一條線表現其視覺效果。
-
05用觸覺感受世界 / 35公分的距離
再度走到校園周邊,用轉印紙與學生共同去收集環境質感。
-
06現代v.s粗獷
介紹修德蘭建築師的臺灣案例:彰化臺鐵工務段段長宿舍、衛道中學聖堂、宜蘭高中圖書館與霧峰國小科學館等,引導學生從細節到整個歷史脈絡去認識當代現代主義與粗獷主義的風格。
-
07質感解構的收集
引導運用圖地反轉的概念,與解構主義的特色應用在視覺平面上,並試著將這六塊10*10cm的正方形構圖做視覺連結。思考圖地反轉的變化,從生活中找出將兩兩質感相對的材質套用上去,比如軟綿的超輕土vs.硬粗的砂紙等。
-
08拼貼 / 正負空間的異軍突起
將之前製作黑白色塊的10*10cm的構圖,設定白為正空間;黑為負空間。設定正空間時,可試著運用各種層層堆積的方式堆疊拉高距離;反之負空間可試著挖空、創造往下凹的視覺效果。
-
09宇宙盒子的設計 / 組合黑白立方體
Photopea線上開源軟體的教學,引導學生如何使用收集得來的質感圖製作四方展開圖。
-
10宇宙盒子的草模設計
以校園為主,高中生空間的使用者經驗出發,去思考最適合家齊校園空間的水泥創作會是什麼,並試著將虛空間與實空間的立體圖、平面圖都畫下來釐清製作的流程。
-
11宇宙盒子的紙原形
試著將正負空間用塑膠板、密集板製作出來。製作過程中需思考,當水泥灌下去的同時不會漏出,做好防漏措施與之後預留的線路。
-
12宇宙盒子灌水泥
謹守灌水泥,水與泥沙的比例後,請學生小心使用。注意在乾的過程中都有可以膨脹或變形。
-
13家齊的宇宙盒子
試著使用各種身邊隨手可得的道具,如LED燈等,結合商品攝影的特色,將自己的宇宙盒子拍得具有意境且富有無限價值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