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由前導課程學習到攝影的構圖技巧和光線的運用;將他拍到的這些畫面,編輯並加入文字,做成屬於自己個人高中生活紀錄的「明信片」。
本課程引導學生從「使用者」的角色觀察「金屬工藝作品之美」,再由作品的賞析,轉換為「創作者」的角色,進行「金屬工藝作品創作」。
用名字來說一個關於自己的故事→從拆解名字筆畫來重新安置自己→繡/Show出自己新的樣貌
讓學生在校園內找尋質感的素材,讓他們簡單的做一個構成畫面,接著利用石膏粉跟矽藻土兩種不同質感的粉作出擴香石,最後再引導學生利用不凋花、永生花、紙膠帶去經營擴香石上的畫面構成。
此次以荷人藝術家-蒙德里安的三原色(紅、黃、藍+黑白)格子的簡單設計,讓學生們分班彩繪跑道旁的看台階梯。
藉由老屋建築外的「磚瓦結構」,感受當時一府二鹿三艋舺之鹿港繁華,針對建築物上特殊外形結構進行拆解,理解中華五行文化及歷史中所佔有的重要性,進行約邊長8cm立方體磚瓦排列組合之結構設計。
種子撿拾,觸摸種子,體會植物的觸感,觀察花、葉、籽等等的外觀,生長結構,而後利用形狀、質感、構造等設計課程。
本課程希望學生能理解基本設計的原理,透由生活觀察美感概念的學習,進而實際操作應用。
讓學生透過材料的實驗性探索,進行視覺平衡的觀察與探索,並引導學生對組織物件的應變與創造能力。最後以平衡物件在動態平衡之上進行視覺與重力感表現。
引領本校學生一起學習「食物與食器的配置」(質感/構成)的搭配。
本期課程從”建物及所在環境之對應”切入,透過案例分析,建構學生”物件本體與其所在環境”存在對應關係,並以建立”良好”的對應關係做為各項招牌及告示牌的設計標準。
走向融合與永續世界、以#美感關鍵字、#美感造句等練習方式,學習美感設計方法與思考,建構公共議題討論。
讓學生有對「質感」一詞能有畫面圖文的聯結。 以水泥盆器呈現,讓學生自由聯想該盆器如何展示或運用於生活之中。
思考設計標的、建築本體立面或橫面、環境之間的材質與構成形式,以合宜性的方向提出改造社區招牌的創意與構思。
將學生親手製作的「手抄紙」傳達對家人的愛意,也藉由這課程,不只帶領學生從生活中發現美,也應該將自己的美感帶入生活,創作出個人風格「美的物品」。
本課程試圖改變以往人工色素使用的習慣,並學習色粉的制成與調和色彩的應用。並將有意義的質感植被在餅乾上,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糖霜餅乾創作。
透過點式扣合、線性膠合、平面卡接三階段的實作,對物件的聯結方式與應用點、線、面構成立體包覆有所認知。運用釘扣進行整合式構造包裝設計,使心意化為傳達感謝、友善環境的實際行動。
透過顯微鏡頭觀察放大自然物件的質感,欣賞質感的紋理的美,並加以模擬製造後,使用其作為創作的元素,進行燈罩的創作。
蒐集各種質感的廢棄物,創造一個屬於自己的質感星球,創作媒材盡量以生活中廢棄不用,回收再利用為出發點創作。
將基礎美感課程與設計方法做連結並以新媒體 VR/AR 做技術初探,整合美感社群學習資源,使「美感與生活」、「美感與設計」、「美感與新媒體技術運用」三者依序相互銜接,轉化合宜教材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