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以學校於文化古蹟之地理文化環境為主軸,將承載 200 多年的鹿港老屋,我們將帶著孩子透過課程的引導來展開認識。學校建築以鹿港當地傳統九曲巷意象作規劃設計、建築物造型採用斜屋頂設計,並整合在地意象之紅磚及現代工法-清水磚來進行建構。 因此,我們將透過觀察校園建築與欣賞鹿港老建築,嘗試開啟與這時代孩子們的對話。
透過鹿港老屋系列課程,不僅是呈現外在建築「立面外觀」樣貌,瞭解鹿港不見天街的繁華勝景。藉由老屋建築外的「磚瓦結構」,感受當時一府二鹿三艋舺之鹿港繁華,針對建築物上特殊外形結構進行拆解,理解中華五行文化及歷史中所佔有的重要性。最後結合在地產業參訪,了解磚瓦產業的興衰及轉型,也體會到一磚一瓦其背後的辛勞,而後依個人為單位,進行約邊長 8cm 立方體磚瓦排列組合之結構設計,最近整合香草植物進行紅磚泥作。
美感預期成果
以 PBL 主題課程模式:透過專案式學習,培養有邏輯有系統的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
實作探索:透過傳藝融合跨文化藝術動手實作,學生發揮創意增進對跨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運用多元評量以培養多元智能:透過實作、小組合作、作品展現、學習單及展演培養多元能力。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一開始進行這個課程時聽到要講古蹟、歷史建築時都顯得興趣缺缺,但是在實地走訪這些具有特色的老建築及課程後,發現原來自己住的地方深具特色且擁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而開始反思,提升學生對家鄉產生認同及價值感。
希望透過學生欣賞老屋的藝術與美感的同時,能引導學生一起找尋存在於老屋間的地理特性與歷史脈絡,並能讓學生除對老屋的保存議題有更深入的認識與討論,最後透過實作體驗的課程結合,強化學生的學習歷程。
-
01鹿江八景介紹
透過遊戲方式完成鹿江八景之關卡並分享在八景中最後喜愛的一景為何?
-
02展現說故事能力
觀察富含鹿港意象及鹿江八景的照片,善用其照片元素進行故事排列組合,夠過說、聽故事的過程,激發學生對鹿港事物的想像及好奇心。
-
03蒐集資料並完成速寫學習單
帶領學生從在地探索中所搜尋的資料,進行鹿港圖像繪製,如馬背的堆砌、紅磚牆面的堆砌及鳥踏之設計⋯⋯等。
-
04沙、泥、黏土之特性體驗及記錄
準備沙、泥、黏測試並進行配置練習,3 者之間藉由不同比例調配呈現出不一樣的質地效果,各小組分別調配出 5 小杯不同比例泥沙,而後抹於 A3 木板上,將過程記錄下來並探究其中質感之變化。
-
05探索以紅磚為主結合其他材質,其功能展現上之變化。
藉由收集到的校園石材(小卵石、碎瓦)與紅磚進行堆疊增添堆砌創意性,並探討單一紅磚材質及混合材質兩者間之質感變化。
-
06紅磚排列、層次、堆砌及抹灰技巧練習
利用紅磚排列、堆砌層次探討結構及重心,搭配抹灰基本技巧練習,增強紅磚結構之穩定性。
-
07了解馬背造型所代表之含義。
藉由五行造型馬背進行紅磚泥盆之草圖繪製。
-
08馬背草圖堆砌整合紅磚泥牆之結構,搭建創意黃磚泥盆。
紅磚泥盆堆砌測試及修改後,上白泥灰砌磚。
-
09香草植物認識,移盆於泥盆中
紅磚泥盆待乾,進行香草植物的移盆。
-
10設計作品說明卡
結合資訊課教授學生 canva 軟體並設計出作品說明牌。
-
11成果發表
將作品結合生科課-板上蕨類,進行環境佈置及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