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食採質被-我的糖霜餅乾

核心概念
  • 色彩與質感之美
  • 調和色之美
  • 質感特性
美感知能
  • 色彩調和的比例關係
  • 古色中的自然取材法
  • 質感拓印

課程概說

以校本課程主軸-大肚山泥染為出發,從地方質感的採集,因應食安問題與觀念,從染布改成植染可食的食用色素研製,以及地方質感的採集,認識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古色,中國傳統古色的師法自然與色彩的調和。
課程從大肚山泥染,引領學生從觀察泥染因不同濃度呈現的色澤變化,覺知土地色彩的層次。試著讓學生實作練習,了解人工色與天然色彩的不同。
糖霜餅乾上往往充斥著人工色素,本課程試圖改變以往人工色素使用的習慣,並學習色粉的製成與調和色彩的應用。並將有意義的質感植被在餅乾上,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糖霜餅乾創作。

美感預期成果

本課程以培養孩子主動開啟自我 色彩感知力 發現土地質感之美 為主軸,以生活中食衣住行為探索對象,透過觀察、探索、體驗、驗證、分析、操作、分享等學習歷程,將感知具體實踐在生活日常中,能反思 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師法自然、尊重自然、成為自然的守護人。

教師課後省思

本課程以培養孩子主動開啟自我色彩感知力、 發現土地質感之美為主軸,以生活中食衣住行為探索對象,透過觀察、探索、體驗、驗證、分析、操作、分享等學習歷程,將感知具體實踐在生活日常中,能反思人與環境的協調關係、師法自然、尊重自然、成為自然的守護人。因應食安問題與觀念,從染布改成植染可食的食用色素研製,以及地方質感的採集,認識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古色,中國傳統古色的師法自然與色彩的調和。

課程從大肚山泥染,引領學生從觀察泥染因不同濃度呈現的色澤變化,覺知土地色彩的層次。試著讓學生實作練習,了解人工色與天然色彩的不同。

市面上往往充斥著人工色素,本課程試圖改變以往人工色素使用的習慣,並學習色粉的製成與調和色彩的應用。

課程規劃
  • 01
    大肚山質感採集

    發現並採集校園和大肚山上各處不同質感的觸感 (一)教師準備:模型土、方型小框(二)學生準備:敏銳的感受力與熱情 < 命題一 > 學生到指定的校園一角,進行 20 種不同質感拓查觸感的狀態(提示:眼睛閉上,先用手純粹感受其觸感並採集之)< 命題二 > 用模型土翻模方式紀錄各式質感的狀態 1.提示:眼睛閉上

  • 02
    質感生活地圖

    接續上節課→發現→分析 < 命題一 > 學生分組合作,透過觸覺記憶並用相關的形容詞表示,將採集到的各式質感放到平面圖上並分類之 < 命題二 > 分組發表說明各式質感材料由最軟到最硬排列最粗到最細排列並分析異質感的特性。物品觸覺的質感與視覺的質感(材質/觸感/質地)

  • 03
    糖霜餅乾上的質被肌理

    與家政課合作(一)教師準備:製作餅乾材料、 製作糖霜材料、食品用具 試驗→分析→創作應用 < 命題一 > 分組合作、 使用糖霜在圓形餅乾上製作出 20 種如前一節採集到的不同的質感肌理(透過工具刮、劃、壓、 疊、烤、燒⋯⋯等) < 命題二 > 個人化質感糖霜餅乾,創作一塊個人屬性的質感糖霜餅乾(如:活潑、溫柔⋯⋯)

  • 04
    大肚山古色系譜

    接續校本課程-泥染大肚山,從大肚山採集到的紅土有一種獨特的紅色,而中國傳統色皆由自然取材 發現→分析(一)教師準備:http://zhongguose.com/ (二)學生準備:採集到的紅土,教師介紹中國傳統古色的師法自然以及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自然調和色調 < 命題一 > 認識中國傳統色網站 < 命題二 > 學生將採集到的紅土,透過 http://zhongguose.com/ 中國傳統色網站找其色彩名與屬性 < 命題三 > 學生將紅土進行色系的排列,組成大肚山紅土系譜

  • 05
    自然採色提取術

    因應食安問題與觀念,教師介紹自然果蔬色素 試驗→分析→創作應用 (一)教師準備:自然果蔬、烘乾機、石磨 < 命題一 > 學生嘗試製作自然蔬果色素粉

  • 06
    自然色採師

    < 命題一 > 學生將之前製作的自然蔬果色素粉混和成五種色並組成調和色調系譜(相似色比例)

  • 07
    我的採色質被糖霜餅乾

    試驗→分析→創作應用(一)教師準備:製作餅乾材料、製作糖霜材料、食品用具 < 命題一 > 學生將上一節製作好的調和系譜色粉融入糖霜內 < 命題二 > 糖霜餅乾創作-調和色調與個人質感的碰撞。個人質感特性-從個人特質出發表現出個人本質(如:活潑、溫柔⋯⋯)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