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幽默與幻想-平衡有意思

核心概念
  • 生活質感的多變性
  • 形式風格的創新與討論
美感知能
  • 能發表自己對於構成直觀分析
  • 能覺察生活中美的質感
  • 能對質感與構成產生實驗性的美感應用

課程概說

Calder的動態藝術著重材質應用與理解, 動態藝術(Kinetic Art)在1950年代開始蓬勃發展,強調視覺新意與結構動靜,引進光學與機械表現,重視雕塑之形體、顏色、密度與軌跡間的靜態差異與動態分離;Betero圓滾美學筆下描繪的膨脹的體積, 他的變形視同形式的原則以「反比例就是比例」、「變形就是造型」、「模仿就是創造」的逆向思考;而Oldenburg把生活中物件放大或變形並以新形式再現, 將二者的風格統整,透過「引導」的方式,啟發學生可以有不用視角的思考創造力,
本課程以質感與構成的美感構面為主軸, 利用異材質如:氣球、棉花、線條、塑膠、保利龍、羽毛、壓克力等等,進行第一階段漂浮體驗-平衡桿創作與實驗遊戲,體驗物件輕重間的關係。第二階段探就表面質感的應用與造型創作,以表面性美學概念及異材質質感錯覺,讓學生透過材料的實驗性探索,進行視覺平衡的觀察與探索,並引導學生對組織物件的應變與創造能力。最後以平衡物件在動態平衡之上進行視覺與重力感表現。

美感預期成果

  1. 學生能覺察生活中美的構成及直觀分析
  2. 能思考異質材的不同面向與多元應用
  3. 理解變形形式原則與比例關係
  4. 能運用平衡概念進行構成創作

教師課後省思

  1. 本課程因COVID-19疫情影響,部份單元實作課程未能完成。
  2. 表面性美學進階探討「視覺質感很輕」或「視覺質感很重」的構成,因未能返回實體課程操作,未能進行。
  3. 平衡概念利用不倒翁的原理引導,學生能在遊戲中進行思考,激發想像力。
  4. 利用Calder平衡雕塑概念,學生在實驗過程遇到挫折時,能相互討論並克服困難完成作品。
  5. 學生發揮創意作品,難度偏高且耗時, 未來將簡化操作技巧,讓學生便於學習。
  6. 學習心得因疫情線上,改採電腦操作完成。
課程規劃
  • 01
    美感導論

    1.以質感、比例、構成美感電子書說明構面 2.同學發表自己對於質感直觀分析

  • 02
    輕親不倒翁

    1. Calder平衡雕塑動態 平衡桿構成 2.利用氣球、棉花、線條、塑膠、保利龍、羽毛各種材質的重量遊戲,學生自由組合平衡狀態 3.漂浮感的雕塑作品-平衡桿不倒翁練習

  • 03
    構成平衡

    1.Betero藝術圓滾特色,變形視同形式的原則 2.利用型態(圓)與質感(硬或軟)的討論與操作 3.如何透過質感置換輕重錯覺,調適「立體構成」中不對稱的平衡關係 4. 平衡的表現形式: 槓桿原理、平衡桿、不倒翁、蹺蹺板

  • 04
    平衡雕塑

    1. Jeff koons比硬更硬的軟-氣球狗 2.平衡雕塑以「視覺質感」的輕重關係,讓學生到生活環境中去尋找、紀錄與討論可利用材質 3. 設計構圖分組討論

  • 05
    表面性美學

    1.以Oldenburg的軟雕塑,探討表面性質感 2.進階探討「視覺質感很輕」或「視覺質感很重」的構成 3.重中之重,重新建立平衡,定義平衡的穩定性

  • 06
    異質世界

    1. 美感實作:拚貼縫、粘黏技巧 2. 作品質感分析及構成要素 3. 異材質結合技法與質感錯覺應用,完成平衡物件

  • 07
    飄浮與平衡

    1.平衡視角的試驗-實際重量與視覺重量 2.呼應 Calder平衡雕塑動態的組合 3.進行動態平衡雕塑的視覺與重力感呈現

  • 08
    成果展示

    1.作品操作解說 2.作品分享與展示

顏惠菁
臺中市立大甲國民中學 教師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