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焦點課程
將近距離觀察物體的局部細節置入方框中,探索比例與構成概念,將設計稿絹印於布包上。

夠力超能袋

體驗紙類、布類、繩類經過彎摺、重疊、卡榫、編織所改變的結構,欣賞使用結構所呈現的智慧工藝藝術並在動手體驗中增加其他功能的開發提高,對於結構的美感經驗。在師法自然的結構中體驗其奧妙之處進而在生活中運用。

結構-盛裝柳丁的紙容器

以〈美感學習工具手冊指引〉的紙模模板提供學生操作練習黏合平面紙形。初步體驗「造形」和「結構」關係,理解同一張紙改變形式,就能改變結構關係。接著嘗試不同造型組合且說明其用途,目的連結「造形」和「功用」的關係。透過容器乘載作用,嘗試重量對結構的影響及思考如何補強(思考可能的材質銜接點及結構可能遇到的問題)

當瓦楞紙不再是廢品

經由童年與紙的記憶認識了解紙的多樣貌,引起動機後,藉由課程讓學生從平面到立體練習、質感的練習,了解瓦楞紙的特性和功用,搭配環保議題,整合對美感的感受後實地練習,讓學生嘗試使用一種以上的方法在一個作品上,希望他們能藉由實驗,勇於嘗試得到樂趣,增添生活與美感的呼應。運用在生活事物,進而動腦發想製作出承受力更高與變形的瓦楞紙家具〜書架。

屋與橋結構

以「結構」為出發點,透過積木的排列組合,思考生活中一般常見建築、橋樑及其造型結構,背後設計考量原因及表現形式,運用面狀、條狀結構,建構出兼具耐重、穩固及美之造形。

設計與應用—立體+平面

一開始先用簡單的紙張摺出具有支撐力的結構造型,讓同學發現結構。接著配合校慶,讓同學分組設計吉祥物,嘗試運用不同的材質和結構方式製作草模後,請同學上台說明自己的結構方式,最後將草模放大完成大型的立體作品,在校慶時展示成果並舉行投票。以色彩為主題,先讓學生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識,然後藉由活動讓學生擴充對於色彩名稱敏銳度,接著練習用壓克力顏料調色。最後讓同學繪製簡單的圖案,嘗試各種配色的效果,運用版畫技巧印製成門簾,展示在校園當中。

它裝得住我

在本課程中,藉由美感電子書的結構章節與環境中的物件事例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中理解人類與各種生物為了生存,發展出與地心引力相抗衡的策略就是結構的力量。嘗試讓一張紙不靠黏貼、不倚靠其他物件,單純運用折疊、裁切使其站立起來,並能達到一定高度的美感試驗,由此知道一個好的結構設計,只要比例均衡就能同時展現力量及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