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結構設計師—小器皿

核心概念
  • 結構構面的美感
  • 師法自然的結構美感
  • 表現在秩序上的結構設計
  • 合宜好用的工藝智慧

課程概述

美感也不單是知識,也不應該是生活教條規範,他應該是合於用的目的,並適應於整體秩序的。而是在生活上便是比剛剛好更多一些的展現,所以「美感教育」不是技術的學習,他來自為生活累積之經驗,當我們開始對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敏感,便會開始願意開啟發現、探索、體驗、嘗試、運用、整合的歷程;換言之,「美感教育」是一種素養教育,也是一種自信心的養成。
美感從在乎開始,透過一系列的結構體驗課程,讓學生能主動發掘生活環境中的各種結構。透過觀察了解師法自然的結構美感,並利用各種紙材進行結構測試實驗,體驗結構與力量的關係;進而能嘗試製作具有高度、能承重的小器皿,思考器皿結構的更多可能性,同時兼顧視覺美感。

美感預期成果

學生能認識紙材特性和接著成形的技法,並了解各類型紙張受力程度的展現,同時思考器皿結構的更多可能性,過程中也能嘗試失敗並改進結構設計。

教師課後省思

  • 調整課程時間的安排

因實施對象為九年級生,需考量學生該學期會考後的期程安排,避免影響美術課的進度。這次就因九年級的會考後的活動與講座,而壓縮了課程的進行。

  • 增加紙材以外的結構討論

本學期課程著重視紙材結構的討論,較少著墨不同材質的結構組成與力學關係,爾後若執行課程,可深化這部分的藝術知能和討論。

課程規劃
  • 01
    結構觀察家

    介紹師法自然的結構和有秩序的人造結構。

  • 02
    對抗地心引力的藝術家

    以桌游「建築結構理論木棍組」進行分組實驗。討論形體中用以傳遞力量和維持穩定的構成,並思考剛剛好的結構設計。

  • 03
    結構設計師

    以六張不同厚薄的紙材(八開),設計出合宜。思考平衡、穩定且具承載力的接著成形方式。

  • 04
    受力實驗室

    統整受力成功的結構設計外,也引導學生思考其視覺美感。

  • 05
    美感鑑賞家

    同時引導學生對應在生活中合宜好用的工藝智慧(建築、服裝、產品),思考結構之美的必要性。

余采樺
桃園市立大有國民中學 教師

任教於 桃園市立大有國民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