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述
本課程讓學生透過「做中學」,理解自然與人造物中「結構」的概念,並發現結構所能產生的美感,繼而嘗試運用「結構」概念創作出富有美感的實用器物:
1. 藉由達文西的「木橋」、「圓頂建築結構理論」等實際搭建活動,讓學生理解「結構」與「方向」、「力學」的關聯。
2. 透過觀察師法自然的建築、器物設計案例,讓學生理解發現「自然」給予人類「結構之美」的啓發。
3. 實作任務「一個讓光與空氣流動的容器」--學生須思考燭火燃燒時的耐熱空間需求,並以有限數量的方型飛機木條為主要素材,設計出高於蠟燭高度、半開放性,且具燭台功能的結構體。學生在創作過程中將會實踐結構設計中「實用」與「美感」的重要概念。
美感預期成果
1.能感受結構所展現的力量之美。
2.能透過問題解決,思考生活器物中的結構應用。
3.能嘗試創造符合實用的結構之美,並由此經驗培養對結構之美的認知與理解。
教師課後省思
- 「結構」概念在國中美術課程並不常被單獨介紹,倒是在國二的「生活科技」課有所著墨,因此在設計結構美感課程時,可以調整於國二進行跨領域的學習,或是在課前調查學生相關學習經驗,調整課程難易程度。
- 累積正向的「美感視覺經驗」對學生的美感學習成效表現影響甚鉅,如何挑選出精簡而合宜的視覺案例,並善用「對照」、「聯想」等方式提示學生思考,加速學生的經驗累積,是教師的重要功課。
- 對國中生而言,抽象的「結構」及「美感」並不容易單透過講述而深層感受,課程實施時,縮短教師講述的份量,增加「合作學習」和「動手做」時間,鼓勵學生在操作中學習,在對話中思考,這樣的課堂氛圍,尤其對部分學習較無動力的國三學生很有幫助!
- 善用相似作品的「比較」,能使學生更易於感受結構美感的存在;例如在第三堂課活動完成後,學生可以很容易地透過各組相似成品的比較,自行歸納出因「比例」與「角度」等細節而展現視覺美感的優劣。
- 學生在最後一堂課的評選與建議活動中頗能展現自信與活力 :作品得到各組賞識的創作者也必須聽取同學對其作品的進一步建議;並思考同學的建議是否合理可行,進而為接受或否決建議進行陳述,這樣不思考「夠或不夠」的思辨對話對教師而言真是很動人的景象。
課程規劃
-
01剛剛好的力學
分組計時競賽活動—每組用40支指定尺寸的方型木條依序搭建搭教師指定的結構「達文西木橋」、「圓頂結構理論」,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發現結構搭建與方向、力量傳遞的關係。
-
02發現生活中的結構之美
觀察生活中的立體造設計物件及空間、建築案例,分析其結構的合理性與合宜性。
-
03結構之美-美感習作
練習用方型木條,有效能的搭建出具方向性與穩固性的基礎美感結構,嘗試不同結構方式的可能性。
-
04「一個讓光與空氣流動的容器」結構任務
思考引導—分組討論使用有限的方型木條搭建一個高於蠟燭高度、半開放性,且具燭台功能的結構體,同時需解決的結構問題有那些?
-
05「一個讓光與空氣流動的容器」個別創作任務)
創作—1~2人,設計出符合下列條件的創作: a.結構需穩固均衡不倒塌。 b.結構空間足夠安全容納指定尺寸的蠟燭,並使蠟燭能在其中穩定持續燃燒。 c.能有效能的展現弧度、高度、或具方向性的結構造型美感。
-
06「這樣比較美」學生互評任務
實際擺放蠟燭於每個結構創作中,學生依安全、穩固、結構設計創意等的條件評比,選出較能兼具實用與美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