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程設計以「斷面圖」為媒介,引導學生分析探討「構成」、「構造」、「色彩」美感。
思考不同特性的線材適合的繩結方式、使用繩結構造產出具有包覆另一物品的隨身網袋。
了解生活環境中合宜的文化色彩,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表現出某一客體的色彩意象。
藉由遊戲、觀察、討論與點心實作等多元學習方法,幫學生建立色彩學的基礎之後,結合本校的食育課程讓孩子體會色彩構成所呈現的風格,察覺均衡的色彩搭配產生的美感,提高對於色彩意象美醜的辨別能力。
本課程以衣物織品的質感發現與體驗為出發點,建立質感意象的概念,並結合「毛巾」這項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安排觀光工廠的參訪與實作,讓學生探索柔軟、蓬鬆、舒適質感的布料如何產生,了解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才會有好的品質。最後進行簡單的軟性布料應用活動,提升孩子對質感美感的素養。
選擇第五期作為教材,藉由賞析報紙內容讓學生熟悉版面編排了解其中構成的原理,然後加以運用產出屬於自己個人的虛擬報紙刊物 。
所以本課程設計讓學生分小組使用飛機木製作符合人偶尺度的模型椅,並學習基礎的商業攝影觀念和技術,拍攝自己的成果。
先讓學生使用童軍工程組合模型熟悉衍架結構和綁繩結的技術,然後與特教班協調合作,在有機菜園中搭設符合他們需求的爬藤類作物棚架,實踐運用結構的工藝智 慧,並且利用完成品種植農作物,融入生命教育。
特別將「反覆」、「韻律」、「對稱」三項原則、以及構成構面中的「主從關係概念」挑選出來,配合美感教育電子書的內容,加入色彩元素,運用剪紙、圖案拼貼、色卡排列等操作練習,加深學習成效。並且體驗集體創作(主構成)與個人創作(微構成)之間的對話關係。
本課程設計從「積木」的概念出發,和光量創客教學機構合作,邀請雲林的創客教育專家帶迷你智能車床到校,指導製作可隨意更換、增減身體與四肢尺寸的百變木頭機器人和免按木質自動鉛筆。
本課程特別著墨於「從原料到材料、從零到壹」的創造過程,建立學生對於土地的連結。學生在校園中蒐集適合入紙的素材,製成具有斗南高中校園元素的手工花草紙,並做成立體造型紙燈罩!
結合生物課程「植物的運輸構造」,延伸到視覺藝術領域要探討的「構造」美感,以「斷面圖」為媒介,能觀察欣賞自然物與人造物的斷面圖蘊含的美感,體會內在構造的價值。
從台灣傳統花和學校周邊地磚鋪面圖案開始,引導圖案構成讓學生覺察其中的秩序美。排列出屬於在地的色彩意象與構成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