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台灣本色

核心概念
  • 色彩構面的美感
  • 合宜的色彩構面
  • 象徵與民族的色彩
美感知能
  • 文化色彩意象的意涵
  • 判別物品顏色應用能力
  • 調和衝突色調的方法

課程概說

色彩對於人的審美判斷最為重要,它常常是一個人對一幅畫面、一件物品所建立的第一個印象;而這個印象往往也決定了這個人覺得這幅畫面或這件物品「好不好看」。本課程活動設計重點在於幫助孩子覺察到「色彩意象」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性,明白影響我們色彩認知所牽涉到的兩個因素:生理層面-視覺對顏色的反應、心理層面-外在環境形塑的美感經驗。接著帶入台灣傳統布袋戲文化中的色彩意象,針對其色彩構成與象徵意義加以探討,結合社區資源,讓學生透過親手彩繪偶頭體驗民族色彩的美感,最終引導孩子統整所學,操作代表色,重組創造出能夠呈現台灣意象的擦手巾吊飾。

美感預期成果

1.覺察到色彩意象影響我們的審美判斷。
2.認識「色彩的構成」,發覺不同的構成方式所帶給人的色彩意象。
3.分辨生活中的景觀和物品是使用相同色調或衝突色調,明白其視覺效果為何。
4.明白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之下,賦予色彩的象徵意義,且影響台灣布袋戲偶用色的模式。
5.認識台灣布袋戲文化,並透過布袋戲偶頭彩繪實作,體驗臉譜藝術色彩構面的美感。
6.初步應用簡單的色彩構成,繪製具有普遍美感、能夠呈現學生自我形象的。

 

教師課後省思

布袋戲偶刻製技藝乃斗南地區非常重要的文化資產,為了將布袋戲文化融入色彩構面的教學,一方面結合社區資源、傳承這項難得的民俗藝術;另一方面希望讓學生發掘台灣色彩、培養對色彩的美感,筆者花費許多時間研究與構思。布袋戲偶是一項複合式藝術,結合了木雕、紙雕、彩繪、金工、刺繡、植髮等技藝;因此本人在撰寫計畫期間,多次親訪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與徐建彰師傅討論要擷取戲偶的哪一種元素來讓學生操作,既可以學習色彩構成又有生活化。腦力激盪之後,終於設計出偶頭擦手巾吊飾這項文化創意實作課程。

偶頭的部分忠於原作,而戲服的部分用毛巾取代,則迴避了縫製的高難度,且具有實用性,還保留了把玩的功能!「毛巾」也是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筆者在探訪毛巾工廠尋找合適的毛巾過程中,也意外學到了關於毛巾的紡織、種類、銷售等知識,成為間接的受益者。

課程中加入外聘講師的幫忙,對學生的學習而言有很大的助益。可能是因為達人光環的加持效應,還有新鮮感的緣故,孩子們滿喜歡藝師的指導,課後還有人問徐師傅會不會再來?筆者藉這個機會在此特別感謝徐建彰師傅和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的大力協助!

「色彩」是一個討喜、容易入門與操作的構面,但要講得深入並不簡單;尤其是「象徵與民族的色彩」這項核心概念,牽涉到歷史、地理、人類學、心理學等許多層面。如果條件許可,建議有意實施本單元的教學者可以跨領域合作,和校內相關科目的同仁協同教學,闡釋各民族文化與色彩之間的連結,促進學習成效。引起動機的切入點,可選擇學校本身或在地的特色,作為生活美感的主題,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覺察環境中的美好,並逐漸培養議題思考與建構價值觀,提高美感素養。

課程規劃
  • 01
    探討外在條件所賦予人的美感經驗

    1. 對各種角色的布袋戲偶進行色彩分析。2. 引導學生一起進行「紅、紫、黑、藍、綠、黃、白、灰、金銀」這些布袋戲常見顏色的聯想和感覺印象,然後介紹在台灣傳統偶劇文化中,這些色彩代表的象徵意義。3. 教師運用簡報投影片和學習單講解象徵與民族的色彩。

  • 02
    認識色彩意象

    1. 運用簡報投影片講解「色彩意象」:物體或形象的色彩構成傳遞給人的印象,而這個印象往往也決定了這個人覺得一幅畫面、一件物品「好不好看」。 2. 判斷顏色美醜牽涉到的兩個因素:一個是視覺對顏色的反應,另一個則是源自身處的文化背景、環境因素等外在條件所賦予人的美感經驗。

  • 03
    探討視覺對顏色的反應

    1. 分組活動:讓學生使用色票去對照圖案的顏色,找出圖案中出現的顏色有哪些?藉以幫助學生認識「令人感覺愉快的色彩構成」影響的因素。2. 教師運用圖卡及簡報投影片講解「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及其視覺效果。3. 學生操作美感教育電子書網站的色彩遊戲,學習分辨相同的色調與衝突的色調。4. 學生在紙圖上臨摹中國傳統戲曲臉譜,做為彩繪立體偶頭前的基礎練習。

  • 04
    美感體驗實作活動

    1. 聘請炎卿戲偶雕刻公司-第二代傳人徐建彰師傅到校,介紹台灣布袋戲文化。 2. 講師教授布袋戲偶頭彩繪,學生練習在偶頭上畫臉譜,可以是傳統風格的,或是自行創作。

  • 05
    合宜的的色彩意象構成練習

    1. 分組討論代表台灣意象的與本地常見的色彩為何,並將答案填寫在學習單上。2. 引導學生瞭解衝突的色調如何達到構成的均衡,能搭配出合宜的、具有普遍美感的色彩意象。3. 學生進行色彩計畫,應用合宜的配色原則製作偶頭頭飾、挑選吊繩和毛巾,製作成具有台灣味的文化創意擦手巾吊飾。

  • 06
    製作成具有台灣風味的文化創意擦手巾吊飾

    1. 繩子對摺,兩端一起穿入偶頭頂洞。毛巾對摺兩次,中央剪小縫。2. 花紋面蓋住顛倒的偶頭,縫隙對準脖子洞的圓心,抓住脖子綁橡皮筋。 3.\t毛巾翻開來,調整角度,完成。

陳榮暐
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