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觸動人心

核心概念
  • 質感意象的定義。
  • 紡織技術的演進豐富毛巾質感的變化。
  • 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之美。
美感知能
  • 能運用口語詞彙描述各種材料的質地感受。
  • 拼貼各種材質的布料於物品表面。

課程概說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隨時隨處都會接觸到質感;而在這廣大的質感世界裡,又以衣服的質感和我們最親密,它直接關係到一個人整天身體舒不舒服,影響情緒與學習及工作效率!

本課程以衣物織品的質感發現與體驗為出發點,建立質感意象的概念,並結合「毛巾」這項雲林縣具代表性的傳統產業,安排觀光工廠的參訪與實作,讓學生探索柔軟、蓬鬆、舒適質感的布料如何產生,了解用合適的材料,製作符合使用者需求、適合環境條件的物品,才會有好的品質。最後進行簡單的軟性布料應用活動,提升孩子對質感美感的素養。

本課程設計參考呂郁芬老師”手感織美”中織感探索的部分,以及劉月仙老師”學校校服的質感體察”布料大觀園的部分,並加強說明質感中從觸覺記憶到視覺判斷的心理機轉,深化心理作用的探究。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察覺生活用品、衣物與織品的質感。
  2. 能用文字描述各種質感意象。
  3. 明白何謂符合需求的質感,體會質感之美。
  4. 認識紡織技術的演進過程,探索如何將毛巾變化出的豐富質感。
  5. 初步應用蓬鬆的織品材質變造物品的質感,達到觸感舒適的效果。
  6. 發展對於質感的品味,提升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人類在一出生的時候,視覺功能才剛開始發育,探索世界主要的方法不是靠眼睛,而是靠觸覺:長大之後,視覺發育迅速、功能強大,人們反而習慣依賴視覺吸收信息,忽略觸覺的使用。

實施校園環境質感實地觀察課程時,筆者發現學生與周遭的硬體設施,校園生態是有疏離感的,怕怕的、充滿隔閡,一開始幾乎都遠遠的看,不想去觸摸;等到老師示範、半強迫要求下才勉強伸出手!本校國中階段的孩子明顯對環境無感、沒有探索的慾望─尤其是觸覺。會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不論為何,可以確定的是美感教育、五感體驗勢在必行!

本課程設計的產出是採取實驗性質的,不期待最後會有外型美觀的成果:教學目標的重點在於美感觀察,建立基本概念。未來有意願實施類似課程的教學者,可以多設計一些與校園環境互動的小遊戲,增加學生觸覺體驗的美感經驗,培養質感的感受力,強化人與環境的關係。

課程規劃
  • 01
    認識質感意象

    透過恐怖箱小遊戲引起動機,讓學生體驗發現質感的多樣性,練習說出它們的質感。教師介紹質感意象的意義,欣賞各種質感意象的材質圖片及電視廣告,引導學生用形容詞描述各種材質帶給我們的感官知覺和情感聯想。

  • 02
    認識符合需求的質感、質感之美案例欣賞

    1.觀賞美感入門網站影片,教師介紹布料的由來製程與相關經典案例,讓學生明白布料的各種質感來自於纖維種類和織造方法的不同。2.探討布料與機能的關係。3.布料大觀園活動:學生攜帶自己家中的衣物到校,觀察體驗各種織品的質感,並分析材質與需求的關聯性,紀錄在學習單上。

  • 03
    瞭解紡織技術的演進豐富質感變化

    1.參訪一所鄰近學校的毛巾觀光工廠,認識雲林縣虎尾地區的毛巾產業發展,瞭解質感柔軟蓬鬆、舒適、吸水力強的布料織造的技術與設備。2.欣賞觀光工廠利用毛巾設計的蛋糕、甜點、動物等造型創意商品。

  • 04
    運用適當的材質呈現符合需求的質感、體驗擬真質感

    參加這所觀光工廠的小熊造型毛巾DIY活動,讓學生體驗操作蓬鬆的材質模擬茸毛動物的質感與造型,認識擬真質感的應用。

  • 05
    運用適當的材質呈現符合需求的質感

    1.教師運用簡報檔案,讓學生了解出製作符合需求的質感才會有好的品質,呈現質感之美。2.進行「暖心肚圍計劃」: 教師介紹計畫内容,並以手機殼、寵物保暖衣和gogoro的防刮車套為例,說明良好的包覆物應具有保護、舒適的機 能,並且能服貼被包覆物原有的外型。3.引導學生分組觀察記錄校園環境中有哪些觸感不舒服 (冰冷、堅硬、粗糙...) 的物品。

  • 06
    比較質感的變化、感受質感之美

    ★本單元為實施「實際操作-樹幹肚圍」的班級才有的進度:1.觀賞生活景觀改造的成功案例照片、影片。2.老師解說肚圍接合方式。3.到中庭綠地同學合作將肚圍布料包覆樹幹,用繃帶止或珠針固定。4.教師評量各組施作成果、拍照記錄、測試舒適性,學生互相觀摩欣賞作品。

陳榮暐
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教師

任教於雲林縣立斗南高級中學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