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花磚之美

核心概念
  • 秩序原理:反覆、韻律感
  • 構成構面:對稱、主從關係、格線分割邏輯
  • 色彩構面:象徵與民族的色彩
  • 融入生命教育
美感知能
  • 欣賞經典案例、分析磁磚鋪面的色彩配置原理
  • 社區踏查用IPad進行色彩採集
  • 分析台灣文化色彩,探討將「台灣色/雲林色」運用到磁磚色彩設計的可行性

課程概述

本課程從台灣傳統花和學校新大樓周邊地磚鋪面圖案開始,引導圖案構成讓學生覺察其的秩序美感。另一方面,連結開學時課本所教的內容,在體驗活動之後進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設定造型,進行無彩色系的地磚鋪面、圖案、構成重現或設計。第二階段:透過社區走讀,認識具有台灣或雲林文化意象的色彩,然後運用在模擬地磚道具上,最後合力排列出作品,呈現屬於在地的色彩意象與構成美感 。

美感預期成果

  1. 能熟悉秩序、構成與色彩搭配的原理,並且做初步的運用。
  2. 對環境有感, 提升對在地文化的認識。
  3. 藉由課程中的學習,主動發覺生活中的美感事物,進而對自己、對他人發掘更多的美好,培養自己的美感素養。

教師課後省思

本精選課程設計取材自《美感行動誌》中的課程有:記憶中的味道-王姿翔、家屋-陳昱蓁、圖樣設計與色彩-陳玟秀、色彩調和與配置-徐韻琴……等,感謝以上先進用心記錄,分享許多寶貴的參考資料與教學經驗,讓後續實施相關教學活動者有很好的基礎!花磚設計課程實施過程大致上是順利的。但是,國中一年級學生的設計觀念似乎還很薄弱,在「花磚圖案構成設計」和「色彩分析應用」這兩個部分似懂非懂,能夠掌握要訣的人數不多。因此,教師必須拉長實作時間、放緩教學進度、增加很多教學階梯與細節,導致實施期程由原本預計的7節課,擴增為13節半!建議未來想從事相關主題課程教學者,可提供多一點的操作示例讓學生看,而且正面的、反面的都要有,促進同學們的理解深度。

整套課程實施下來,學生的學習表現有一些超出本人的期待,大部分同學有達到預期成效,而且有些成果作品:花磚彩繪圖案、設計,有趣著色精美!不過還是有少數同學著色草率,沒有完全按照自己所描繪的圖案輪廓塗顏料,似乎是因為興致不高、缺乏耐心。

課程規劃
  • 01
    發現磁磚圖案的構成

    藉由台灣傳統花磚和學校新大樓周邊地磚鋪面圖案,引導學生觀察、分析 其中的秩序 原理, 複習之前課程所學,了解構成中對稱、反覆、韻律、主從關係、格線分割邏輯的組成要素,並認識二方連續和四方形連續排列法。

  • 02
    熟悉構成磁磚圖案的秩序原理

    藉由大量的回收寶特瓶蓋排列遊戲,模擬地磚鋪面設計指導學生,運用秩序原理分組進行點的構成練習。

  • 03
    地磚鋪面圖案構成重現或設計

    1. 地磚鋪面圖案構成重現或設計,透過基本幾何形剪紙進行圖案排列組合。
    2. 將設計好的圖案貼在學習單正方形範圍中,並說明排列方式及想呈現的效果。

  • 04
    認識象徵與民族的色彩

    1. 藉由經典案例 介紹分析磁磚鋪面的色彩配置原理 ,複習顏色彼此的性質關係 ,明白色彩的構成 。
    2. 講解「色彩意象」的意涵,認識象徵與民族的色彩。
    3. 分析台灣文化色彩,對照台灣懷舊磁磚,探討將「台灣色彩/雲林色彩」運用到磁磚色彩設計的可行性。

  • 05
    尋找具有台灣或雲林文化意象的色彩

    1. 尋找在地的色彩,帶不同班級學生前往學校附近的火車站、文創園區、老街、菜市場等周邊社區,進行環境色彩觀察、紀錄。
    2. 返校後讓學生操作手機 APP,進行色彩分析。
    3. 色彩計畫:從中挑選適合用於之後「磁磚設計」單元的色彩。

  • 06
    製作秩序和諧美感的成品

    結合構成與色彩,製作具有秩序和諧美感的成品:
    1. 磁磚製作:學生分組利用珍珠板製作模擬磁磚,挑選第 3 節的地磚鋪面圖案設計學習單,描繪到珍珠板上。
    2. 利用壓克力顏料調出上一節所設定的顏色,平塗在珍珠板上。
    3. 切割珍珠板成磁磚單位形。

  • 07
    結合構成與色彩,製作具有秩序和諧美感的成品

    1. 將模擬磁磚帶到有鋪設地板的教室,引導各小組學生依設計圖排列鋪面。
    2. 欣賞、分享與討論作品是否有呈現出屬於在地色彩意象與構成的美感 。

其他美感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