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概說
在臺東,抬頭一望就能看見一片美麗的天空,有白天,有黑夜,還有在心裡的天空,上學期學生以體驗過色彩的運用,下學期希望學生在運用色彩的表現上,除了用於紙張,可以嘗試更多質感材料,來表達心中美的感受。
第一階段:發現環境中的質感,以學生鉛筆盒為例,讓學生說明各質地特性。
第二階段:探索公共藝術品各式材質的美感,以學校周邊公共藝術作品為例,讓學生說明主題與材質環境的結合,可以產生那些美的感受。
第三階段:應用各式媒材表現自我意象,讓學生嘗試在木片,運用毛線、布料、種子、個人隨身筆盒,進行個人質感圖像構成創作。
美感預期成果
- 嘗試不同媒材的創作,讓學生感受藝術的多樣。
- 一連三種不同媒材的創作,讓學生感知自我色彩在不同材質上的展現。
- 透過公共藝術作品的介紹,讓學生對所處環境更有認識。
- 欣賞同學作品的同時,更能感受彼此之間的異同,能以作品來同理彼此。
教師課後省思
這次的課程原先在最困難的呈現,便是希望學生能帶來分享最能表現自己的個人質感物,在預計開始進行質感創作後,因遇到疫情爆發,課程改成線上課程,利用線上課程做個人質感開箱的作業,學生就在家,更方便去準備個人質感物,學生很開心的完成,這次反而因線上課程,意外的讓這次的質感探索,有一個美好的結果。
課程規劃
-
01第一堂
發現環境中不同質感的感受
-
02第二堂
感受各材質不同的觸碰感受
-
03第三堂
校園各類質感採集
-
04第四堂
探索公共藝術品各式材質的美感
-
05第五堂
應用各式媒材表現自我意象
-
06第六堂
感受各質感之間的異同,能以作品來同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