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與設計課程

熱門閱讀
從幼兒園(K)到大專院校(12)的生師在教學現場所投入發展的創新課程。展現將感知力帶入生活,由現象與環境導向觸發,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綱「當代公民」的素養。
|專題文章|黎曉鵑|臺北市立中山女高美術教師。
由教育部指導規劃「112年度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共同培力系列活動 『USR x 美感 x 媒體素養』」,邀請您保留10/20的時間,一起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圖書館聆聽,共度美好的知識饗宴。
|專題文章|林宜珍|前文化部臺北機廠鐵道博物館籌備小組 聘用編審

標籤 關鍵字 #色彩

色彩再發現

美感教育中談論的色彩教學,並非僅是色彩知識學理,而是如何『使用色彩』。色彩運用的地一步,先要觀察大自然及生活中的色彩,藉由經過剪貼完成的色票(71色)、觀察分析色彩、進行色彩選擇、配置與調整,單純記誦色彩學並不能全面地掌握色彩能力。

發現生活中的色彩

教師介紹色彩的各種屬性,認識衝突色、調和色、象徵與民族色彩,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之色彩,理解生活中合宜的色彩搭配與應用。因任教班皆為新生班級,課程接著從認識校園環境出發,讓學生利用色票採集、紀錄、分析校園的色彩,引導學生發現校園美感角落及檢視校園待改善區域,並讓學生討論、選擇符合校園之「調和色」。

生活中的色彩

從校園裡發現色彩規劃,發現色彩的對視覺感受的重要性,並運用App對環境的掃描,觀察每天所處的環境色,並嘗試運用紙膠帶調創造出屬於五大洲隻色彩,感受國家色彩因文化、地理因素等所產生的差異性。

自然食色

在國內外有很多利用色彩來改造環境的案例,透過案例討論色彩計劃於環境中給人的感覺,環境改造的色彩是否一定都是彩度最高的色彩?大自然環境的變化給予我們很多色彩的選擇,環境色彩的選擇可以運用自然、人文來觀察擷取色彩。

色彩構成

從線的構成出發,在紙張上進行線性變化後加入色彩構面,分析色彩的構成、協調性,讓學生找出最適宜的色彩,設計出魚的世界。

城市美感

從擴散式的色彩抽象感知到聚焦配色原則,建立未來實際操作的基礎;延伸課程則將所學應用在校園環境中,並加入字型與品牌的認識,讓色彩單元更能夠結合當今社會現況。

家色改造計畫

從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開始,讓學生能觀察圖像中色彩的比例和分配,並從畫面中挑選代表色;觀察生活環境的配色,運用調色技巧進行色彩搭配;觀察不同地點環境顏色,並嘗試表達對色彩搭配的感受與看法;能活用配色的概念,重新改造與搭配自己生活環境的配色。

自然好色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美術課程單元欲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練習明度與彩度的練習,向大自然學習調色及配色的概念。

校園代表色

透過對主題或問題的探索,能使學生發現並建立自我學習領域和生活環境中的關聯與概念。另一方面,有意義的探索,能幫助學生有意義地整合知識與生活,並學習、運用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