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色彩的條件加入後,如何稱為美?和諧的色彩亦或是繽紛的色彩?帶領學生首先思考並觀察校園中的色彩環境。
課程理念發想自「Spread ~生命的色帶」計畫,主要目的藉由色彩為媒介,刺激學生對自己生活內涵做更深入的感受,以期提升感官敏銳度。
把自己的膚色轉化成杯子色彩,配搭上杯套的顏色,成為一組合乎美好感受的配色,形成整體的美感。
美感教育中談論的色彩教學,並非僅是色彩知識學理,而是如何『使用色彩』。色彩運用的地一步,先要觀察大自然及生活中的色彩,藉由經過剪貼完成的色票(71色)、觀察分析色彩、進行色彩選擇、配置與調整,單純記誦色彩學並不能全面地掌握色彩能力。
教師介紹色彩的各種屬性,認識衝突色、調和色、象徵與民族色彩,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之色彩,理解生活中合宜的色彩搭配與應用。因任教班皆為新生班級,課程接著從認識校園環境出發,讓學生利用色票採集、紀錄、分析校園的色彩,引導學生發現校園美感角落及檢視校園待改善區域,並讓學生討論、選擇符合校園之「調和色」。
觀察教室公佈欄設計,發現色彩配置與排版構成還有改造與調整的空間
由環境議題著手,融入美感教學,讓質感、色彩、比例等構面,於減塑園遊會中呈現環保文青市集的風貌。
從校園裡發現色彩規劃,發現色彩的對視覺感受的重要性,並運用App對環境的掃描,觀察每天所處的環境色,並嘗試運用紙膠帶調創造出屬於五大洲隻色彩,感受國家色彩因文化、地理因素等所產生的差異性。
在國內外有很多利用色彩來改造環境的案例,透過案例討論色彩計劃於環境中給人的感覺,環境改造的色彩是否一定都是彩度最高的色彩?大自然環境的變化給予我們很多色彩的選擇,環境色彩的選擇可以運用自然、人文來觀察擷取色彩。
透過眼睛來觀察幾項不同的土壤顏色,去深刻理解土壤之間差異。
明度彩度與色相為縱軸與橫軸,做展示。主題:台灣土地母親的容顏。進而發現生活中的許多以細微層次變化的色彩實例的比例概念,並應用之。
在實驗計畫中讓學生由發現到探索並且學習生活中有秩序的配色、而對比是一種手段,是為了尋求兩者間的和諧與統一,以達成這樣比較美的默契判斷。
引導學生進行色彩與個性表達的練習來連結對色彩的思考,進行色彩初步探究。藉由班級特色的討論,思考並找出合適且確切的班級色彩。
察覺色彩與生活的密切關聯,學習如何調出顏色,經由配色增進美感。
從線的構成出發,在紙張上進行線性變化後加入色彩構面,分析色彩的構成、協調性,讓學生找出最適宜的色彩,設計出魚的世界。
從擴散式的色彩抽象感知到聚焦配色原則,建立未來實際操作的基礎;延伸課程則將所學應用在校園環境中,並加入字型與品牌的認識,讓色彩單元更能夠結合當今社會現況。
從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敏感度開始,讓學生能觀察圖像中色彩的比例和分配,並從畫面中挑選代表色;觀察生活環境的配色,運用調色技巧進行色彩搭配;觀察不同地點環境顏色,並嘗試表達對色彩搭配的感受與看法;能活用配色的概念,重新改造與搭配自己生活環境的配色。
本課程搭配七年級美術課程單元欲進行調色與配色練習,利用對生活環境中色彩的觀察,練習明度與彩度的練習,向大自然學習調色及配色的概念。
透過對主題或問題的探索,能使學生發現並建立自我學習領域和生活環境中的關聯與概念。另一方面,有意義的探索,能幫助學生有意義地整合知識與生活,並學習、運用與理解。
學校中的色彩有許多色彩配置的待討論之處。本課程中由觀察校園中的綠色為主,找尋校園中的綠色,進而發現學校中色彩配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