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活動簡介
色彩是美感的第一印象,人類對美的學習,主要來自視覺,尤其是色彩,它不僅僅是美感要素,更影響人的心理。於是在美感教育的初階歷程,在學生色彩的基本知識建立後,以色彩單元作為切入的面向,特別是學生生活上每天觸手可及的小物件,去發現色彩問題。
從生活的色彩發現,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以學校內嘗試進行關於校園色彩的觀察與分析,探討色彩合宜性問題,並進行色彩改造。
美感預期成果
1. 在環境中發現、感知色彩,體察色彩的何宜性。
2. 瞭解色彩的調和與配色方法。
3. 學習合目的的色彩處理,日後能自由運用在其他需求上。
4. 能在過程中學習表達與反思。
教師課後省思
學生對於很生活化的色彩探究表現高度的興趣,由於課程圍繞學生的生長環境、校園裡,讓學生可以有意識的去關注環境裡的色彩,開始對色彩真正有感。大部分學生最喜歡的項目就是校園踏查,除了可以更認識校園以外,尋找美的角落和視覺不舒服的人工色這個任務,幾乎每一組很努力的去達成。第四單元因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第一次拿水彩筆畫畫,所以先拍了示範的影片說明,看完再反問他們該怎麼做,過程中,學生都很專注,比較少犯錯。只是練習的時間不多,需要再加強手繪的部分。而課程的引導除了有老師的簡報之外,還有影片輔助,幫助學生去思考與探討;在每一次的分組學習合作裡,學生能學習表達與反思。
-
01發現生活色彩
與學生討論色彩與生活的關係後, 播放交通部觀光局製作的「Meet Colors! 台灣」影片引起動機,比起形狀或文字,色彩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以國內外案例做舉例說明,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的家鄉—鹿草有什麼顏色?應該是什麼顏色的? 任務一:利用圖片案例分組討論,觀察生活環境中的色彩有哪些? 那些是屬於自然環境色彩、人工色彩、人文色彩? 任務二:感受其中色彩的差異何在?統整鹿草的地方色彩 藉著分析色彩的色相、明度、彩度, 讓學生對色彩有初步認識。
-
02探索校園色彩
回到校園色彩,以小組方式進行工作分配,探索校園色彩規劃,發現、採集。每一組利用校園簡圖,分區拍照記錄校園不同人工色彩,及自然色彩,找出校園中讓人視覺舒服與不舒服的地方,並用色票比對,填寫學習單。思考物件色彩與周遭環境比例搭配組合是否合宜。
-
03認識「調和的色彩」
老師講解調和色為何後,請學生將上一堂的採集紀錄作分析,屬於調和色或衝突色? 理解色彩與色彩之間存在關係,例如: 1.無彩色系的組合 2.無彩色系和有彩色系的組合 3.同色相不同色調的關係 4.同色調不同色相的關係 5.類似色的關係 6.三色關係
-
04練習「調和的色彩」
根據校園的紀錄單,尋找與之搭配合宜的「調和的色彩」。運用色彩kit練習,以顏色的細節化變異和組合發現色彩的表情關聯.找出調和的配色,進行調色練習,要如何做到看起來比較調和或看起來比較美,經由此活動去感受。
-
05創造「調和的色彩」
準備紅、黃、藍三原色及黑色、白色五種顏料讓學生練習,選出校園中要改造的色彩進行調和色的改造,比對改造前後的物件與環境的協調性是否更佳。
-
06發表與分享
比對原始與改變後的效果,發表感想。每個人分享自己的收穫與學習。